为什么说这部纪录片是“里程碑”?挑剔的考古学家有话说

2023-12-11   影视前哨

原标题:为什么说这部纪录片是“里程碑”?挑剔的考古学家有话说

导读:强化认同,连接大众,完全“考古范儿”的纪录片也能如此好看。

文|黎河

何以中国?中国考古工作虽然已有百年,但仍有很多空白和未解之谜,不同地区的考古发掘进度也不一致,使得整体中国面貌难以勾勒。这让对“何以中国”这个问题的回答变得更为复杂。于纪录片创作而言,要通过有限的影像篇幅展示中华文明万年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和演进路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便更需要功课与智慧。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2002年启动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更加细化明确。依托于大量考古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近日播出,其不仅用全新的创作方式交出了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也经受住无数考古学家严苛目光的审视而获得掌声,为考古类纪录片的创作开拓了新范式,在考古写史、透物见人、连接现实和视听创新上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在大众传播领域,《何以中国》首播后,各平台成绩斐然,热度持续攀升。在微博上,相关话题受到微博用户关注,#纪录片何以中国#话题总阅读量达2078万。《何以中国》同时高居优爱腾三家核心互联网站的纪录片播放榜热度首位。优酷站内开分9.8,成为优酷纪录片频道史来最高开分;热度突破6000,也是优酷纪录片频道史来最高热度;其在腾讯视频站内评分也达到9.5,与BBC大片《地球脉动》齐平,热度突破14000,荣登腾讯视频飙升总榜TOP1、腾讯视频纪录片热播榜TOP1;在爱奇艺平台上,纪录片首播当晚热度破2000,荣登爱奇艺纪录片热播榜TOP1;在百视TV上线后24小时热度值最高9414,创下站内纪录片品类首播最高热度值,当日纪录片热播榜和热搜榜双双登顶;根据美兰德视频大数据,该片开播首日美誉度100,位列热播全网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

“不聪明”的考古纪录片,

为何能成为类型之最?

考古学是一门见微知著的学科,它往往能够通过对小范围的文物、遗址以及环境元素等的详细分析,揭示社会的多个层面,为我们解读人类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在某种程度上,拍纪录片和考古研究做的是同一件事。

一是最严格的考古范式。考古学家通过严格的标准来挖掘不同时期的文物,从而理解过去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技术发展和文化变迁。《何以中国》积极吸纳包括建筑考古学家、动物考古学家等更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确保影片不仅在叙事层面准确,同时在场景、建筑、动物等方面也保持与考古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一致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用“恰如其实”来形容这部作品,“做得也很有水平、高度和广度,我感觉是同类题材的第一部,相信会有很长久的生命力。”

二是最细致的复原工作。从城墙断面的夯筑到每一个小细节的还原,都展现出了制作团队对历史原貌的极致追求。观众在观看中,仿佛能够穿越时光,亲身经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沧桑。摄制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全国230余个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实景拍摄,再现近400场、参演人数超过4000人次,复原道具3600余件这些数据在以往的考古类纪录片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不管是挖掘300件玉石器并摆放以模拟林家滩贵族的葬礼,还是与考古学家合作,进行多次修订和验证,确保西周地图的准确性,这种显微镜级别的复原,不仅丰富了画面语言,更为观众提供了一条通往历史原貌的路径,使历史更加鲜活。

三是最大胆的架构方式。《何以中国》中没有使用常见的采访,而是深入挖掘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引导观众以沉浸的方式进入历史长河中。这不仅从考古学角度上有了坚实的支撑,更让整个纪录片的叙事更具权威性。这意味着它不依赖考古学家的口述,而是通过最真实的考古发现本身来向观众呈现中国文明的演进过程。这种“不聪明”的设计有一定的风险,纪录片的创作也可能会耗费更多心血,但结果却让人更加沉浸和可信,经得起推敲。

作为一部“考古写史”的纪录片,《何以中国》以考古为线索,完整叙述中国文明发展历程、准确描绘历史脉络。作品立项之初,国家文物局即牵头组织了多轮选题论证、学术研判,在拍摄全程中给予坚强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源保障,并在纪录片定稿和成片阶段,指导和帮助。正是基于这样多方支持下的坚持和探索,良渚博物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也高度评价,“《何以中国》是迄今为止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学术阐释最严谨,叙事最完整,拍摄内容最丰富,制作也是最精良的作品。”

回答“何以中国”,

不是以点带面,而是不断溯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十分复杂,涉及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交互又影响深远。“探源工程”对于考古学家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如何回答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等事关“何以中国”的问题,更是一项具体的挑战。

这部纪录片的精妙之处在于,一方面去“溯源”,《何以中国》在结构上有完整的逻辑,以时间线为轴探入万年时空、穿越千里江山,梳理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到今天这样的国家形态的关键节点。它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为基础,艺术性地串连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乃至夏商周、秦汉等王朝时代的文献叙事与考古实证,倒叙的结构巧妙地勾勒出演进的脉络。

具体到片中,便构成《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进而把“何以中国”的问题拆解成“何以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何以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何以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何以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以及“何以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更具体的问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所说,作品希望“通过考古学的材料,来叙述中国何以成为秦汉时代的中国,中国何以成为现在的中国”。

另一方面去“传承”,从旧石器时代到秦汉帝国的统一,它还原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信仰、家庭和社会组织。它告诉我们,中国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演化并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形成了今日的多元一体性;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从帝王将相到普通市井生活,再到边缘族群的文化输入,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中国成为今天样貌的多层次动力和原因。这样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观众,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记载,而是充满血肉和生命力的故事。例如首集《秦汉》中,通过秦军普通士兵黑夫和惊的一封家书,让人看到数百万平方千米的山河,被纳入以中央帝庭为枢纽的郡县网络的历程;也从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的啬夫弘18年的迎来送往,见证丞相史李尊护送复员的戍卒返回原籍,也见证和亲的解忧公主晚年从乌孙归汉。

正是在这种溯源与传承中,《何以中国》开创了一种用纪录片书写文明史的新方式,它尊重现实材料和学术成果,始终站在天下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待中华文明,从而也得到了极为挑剔的考古界的一致认同。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所说,“《何以中国》将引领我们未来历史考古类纪录片新的走向,它是这一类纪录片的里程碑。”

古今互动与持续思考,

让文化自信更加根深蒂固

“让我们能停下脚步,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思考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这就是历史的价值,也是《何以中国》这部片子的核心价值所在。”浙江省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负责人王宁远的一句话把这部纪录片的时代意义凸显。

1937年夏天,甘肃居延考古队在37个探访中发掘出11577枚汉简,当他们把不同的断简合二为一,才让我们穿越时空,成为2000多年前的读信人,了解到巍巍帝国中努力经营自己一生的鲜活的人。纪录片当中不断引入今人考古的视角,产生古今对话的历史感、时代感。传播的即时性加速了它们在当下观众心中“活起来”的进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既是万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缩影,也是对百年中国考古学史的真挚纪念。”

既呈现历史,又记录回望历史的人;既不停回望,又在回望中连接未来。《何以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守旧和守成的,而是不断探索和前行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演化的体系,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来继续传承和发展。真实呈现历史潮流里的人性和情感,拉近了观众与不同时代的心理距离,使个人抉择与国家命运结合的故事更具代入感,在润物细无声中抒发了主流价值。

当蒙恬、刘邦、霍去病、卫青、刘贺、解忧公主等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包括黑夫和惊这样的普通士兵第一次出现在荧屏之上,这些发生在先辈们身上似曾相似的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今天的中国人不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早已对面临的问题做过探索和回答。

这些人物都对应着丰富的经历,他们身上有时甚至是多种时代精神的集合。这些精神构成的艺术创作如影随形的基因序列和永恒动力。一方面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描摹得浪漫又清晰;另一方面又通过具有视觉震撼的新鲜表达把现代需求蕴含其中。人物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正在通过以《何以中国》为代表的创作载体和传播手段而绽放出全新的时代活力。

《何以中国》有什么意义?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认为,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通过认识自己的历史,中国人应该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持续发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纪录片正通过不断地增强认同,成为连接、增强大众的精神纽带,这也是对重大现实需求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