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种族优势”

2019-07-22   康石石

留学生,最早起源于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一行人中,在中国完成文化交流后一部分人回到了日本,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大唐,这部分依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就是最初的“留学生”。

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生”则要追溯到160多年前,广东省香山县南平村的容闳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4年之后,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也被成为“留学生之父”。


荣闳(图片来源于网络)

160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了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留学潮持续多年之后出现了海归潮,2018年的留学回国人数较2017年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00%。

出现海归潮的原因无外乎国内如今经济形势良好,发展迅速,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因为海归确实在就业方面更具自身的优势,受更多的企业青睐。


海归的优势(数据来源于CCG全球化智库)


而中国海归在面临就业市场时具有的优势,正是其在留学期间凭借自身的“种族优势”获得的能力提升和知识积累。康石石并非鼓吹什么民族最优论调,只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有其优缺点,中国留学生在去到国外读书学习时,自然也具有其种族优势,康石石身处艺术留学行业多年,看到无数艺术留学生去到国外,凭借自身的优势汲取知识营养,学术和技艺傍身。


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中国的艺术留学生都很勤奋,这点应该没有人不认同。凡事都会做很多的事前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康石石的学生Soda去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进行事前面谈时不仅准备了打印装订精美的作品集,修改好的研修计划书,还长途跋涉带了自己的实体作品。所以在进行事前面谈时都很有底气,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为申请院校做的所有的准备。教授看了自然是很开心的,既认可了你的能力又认可了你的努力。

不要以为其他学生都准备的这样充足,有很多日本学生的作品集就是单页夹在文件夹里,并没有装订,所以教授打开文件夹之后,单页就散落了一地,给教授的第一印象就特别差。


在进行院校面试时,很多学生都会提前进行模拟面试,准备很多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都写下来并且准备好自己的回答,进行熟悉甚至背诵。除了准备问题,学生还会去目标院校官网查看院校、专业以及教授的相关信息,把院校官网当做课本去仔细研读,正是这种认真的精神把他们都送进了艺术名校。


汉艺 W同学 细心准备的面试题


最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艺术生


“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是中国学生耳朵里听出茧子的真理,即便是艺术生,在国外也是数理化最好的艺术生。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针对全球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估之中,中国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遥遥领先,位居世界第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不要以为数理化对于艺术生没什么裨益,数理化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对服务设计中优化流程、信息设计中的数据可视化等问题都需要有很好的思维逻辑作为基础,当然,对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更需要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辅助。


汉艺18届学员 Darwin同学 作品集


康石石毕业于金史密斯的同事Young老师跟我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她在金史密斯就读的时候学院安排布展来展览学生的个人作品,在布展的时候需要安排不同的展位,她国外的同学对于如何安排不同展位的距离一筹莫展,都觉得太难计算了,但这个“难题”被她用二元一次方程2分钟解决了,周围的外国同学都表示难以置信...



不钻牛角尖也不是个坏事


不求甚解有时候常被用作贬义,但是康石石认为它是一个中性词。因为有时候不合时宜的一直钻牛角尖的话,其实会影响你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康石石的同事Fisherman在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读书期间,曾担任助教接触到很多不同国家的学生。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外学生保持了我们所经常听到的“求知精神”,凡事喜欢问:Why?

常理来说喜欢问为什么是一个优秀的习惯,因为好奇是学习的驱动,但是在学习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这类知识密度较大,需要很多理科性基础知识的专业时,太频繁的喜欢问为什么反而未必是一件好事,不断地提问和质疑会让你对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产生疏离感,不但不能帮助你很好的发现问题,有时还会阻碍你接受新鲜和利用新知识。



背靠着5000年的传统文化


整个亚洲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及影响,中国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自然也蕴藏着儒家思想。在创作风格上中国学生多数更加中庸和含蓄,没有太多直接奔放的表达,将折中调和的中庸态度运用到自己的设计的细节之处,极具东方神秘与美感,这让看腻了大胆奔放表现的国外老师对你的创作可能会更有兴趣。


黄海为是枝裕和电影《小偷家族》设计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海报


再者,中华上下5000年文化源远流长,能够拿来当做在作品集灵感或者技法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手艺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作品集创作还是去到海外名校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拿来再创作的文化,也是中国艺术留学生独特的优势所在。


汉艺18届学员 Yiran 作品集 运用扎染技术


如今国外留学生在中国被优待的新闻频频爆出,康石石想说的是中国的艺术生在国外从未被优待,但依然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在国外顶尖艺术院校里学习和创作,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开始更加自信。

当然,中国留学生依然存在着性格相对含蓄,和学校以及同学老师关系并不亲密的情况。很多中国留学生去到国外只顾着把自己的功课读好,并不关心学校发生的实事。国外学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始终没有归属感,就好像是一个车站,只是一个短暂停留的地方。

无论存在的优势还是不足,都是每个学生不可避免的,修炼自身,尽善尽美是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铭记的。康石石希望每一个走出去的艺术生都能够拥抱世界,也不忘根本。

与我们联系,可微信关注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后台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