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电影情结
——农村电影的时代记忆
文/王忠蒙
我曾是一位电影放映员。一块银幕,一台电影放映机,无数的影片,热情的观众,伴随我度过了四十三载春秋。
1958年,我由省电影学校毕业,先后于本县天度、太白、建和等公社电影队、扶风县第五放映队、县科技电影宣传队、县影剧院工作。迨至2001年由县电影公司退休。
五、六十年代,我和同事们巡回在农村广阔天地间。市井城乡,深山僻壤,村、庄、寨、堡处处畄下了我们的足迹。村村挂银幕,队队放电影。用信念与坚守将欢乐和美好传递给人们,为老百姓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那年月,电影放映队所到之处,惊天动地,颇受群众欢迎。电影放映员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其“行踪”更是受到男女老少的关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极其枯燥,平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看电影,一场电影聚集十里八乡的乡亲,观众纷纭而至,引来万人空巷。人们第一次看到银幕上活动的人影及山川河流、真枪实弹的战斗场面等,叹为观止,颇感神秘和惊奇!
在八十年代以前,广大农民物质和精神文化十分匮乏。电影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唯一的娱乐和享受。农村人看场电影如同过节一般,村里有电影,生产队都会早早地收工。夜幕降临,喇叭一旦开唱,闻声而来的观众都会连走带跑地汇集到电影场。孩子们围着放映机和发电机看稀罕,男女老少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那时候,每一场电影都非常好看,每一部电影都是经典,至今仍然记得:《白毛女》、《钢铁战士》、《上甘岭》、《英雄儿女》、《红日》、《刘三姐》、《五朵金花》秦腔戏曲片《火焰驹》《三滴血》等。观众喜闻乐见,在本村看了,邻村放映时再看,一看再看,百看不厌。青年影迷对每部电影的情节了如指掌,甚至能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是那个时代人们抹不掉的一道珍贵记忆。
当年流行的电影歌曲不胜枚举,电影《红灯记》插曲《都有一颗洪亮的心》,电影《白毛女》插曲《北风那个吹》;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电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电影《雷锋》插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 直至今日,有很多人会唱。老电影插曲,伴随着几代人的欢笑和泪水、情爱与忧愁,它记录了时代,也不会被时代忘记。
弹指一挥间,数十载艰辛岁月瞬息而逝!辉煌事业,无尽情缘!回眸过去,忘不了昔日农村的“露天电影”,忘不了广大的农民观众,更忘不了一场场、一幕幕,引人入胜、动人心弦的电影故事……
【一】
农村放映宣传紧跟时代脉搏,密切配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政治运动。
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文革”前,农村放映的电影以革命战争影片为主。诸如故事片《南征北战》《英雄虎胆》《智取华山》《野火春风斗古城》《古刹钟声》《小兵张嘎》等。这些影片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无所畏惧和坚强不屈,表现了我军官兵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农村老百姓而言,看战争与惊险反特电影过瘾。当时,战争题材的影片也激发了农村青年的爱国情感,许多适龄青年就是因为看军旅影片而积极报名参军的。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有《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抗美援朝战争涌现出一批像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王成式”的战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抗击侵略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战无不胜。
六十年代初配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放映以反映土改和农村生活的影片。如《暴风骤雨》《槐树庄》《李双双》等。电影《李双双》通过农村生产队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诸如常见的夫妇感情纠葛、评工分等展示新的社会内容,培养农民树立勤俭持家、热爱集体的思想观念,提倡勤劳,反对懒惰。视角对准中国农村六十年代普通农民的生活。影片中的李双双性情倔强,心直口快、泼辣温淳、刚毅热情、敢于坚持原则,同时又有中国妇女善良、勤劳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的精神风貌。电影《李双双》在1963年就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此片在农村放映,颇受农民欢迎和喜爱。主演张瑞芳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二】
1966至1976“文革”十年,中国电影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早在1964年12月,受“极左”路线之影响,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早春二月》《北国江南》的批判,由此拉开了更大规模批所谓“毒草”电影的浪潮。《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红日》《逆风千里》《兵临城下》等10部电影先后遭批判与禁锢。
1966年6月,“文革”势如破竹,轰轰烈烈的展开!电影园地罹遭大难,全面荒废。建国十七年来生产的影片除《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少数几部外,一律被封存禁映。诸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海鹰》《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英雄虎胆》《千万不要忘记》《战上海》《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雷锋》《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数百部电影。可供放映的影片寥寥无几,微乎其微!
那个年代,无论城市、农村,放映单位翻来复去放映“老三战”电影。这三部仅有的故事片,因其惊险热闹的战斗场面,受到人们的青睐。
特别是孩子和青少年,不但百看不厌,还把电影中的台词和经典片段记得滚瓜烂熟,刻意模仿。这三部电影放映场次之多,观看人数之众,皆为空前所有。其次,银幕上最常见的便是记录文革场面的“新闻简报”及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各地访问的专题纪录片。老百姓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新闻简报老三战,西哈努克到处转”。
“文革”十年,放映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至八次接见红卫兵彩色记录片是首要的政治任务。各放映单位都按照上级指示,大张旗鼓的宣传普及。同时,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和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部样板戏,垄断和占领了全国电影阵地。连续多年,在农村反复放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枯燥,但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农村,也有一些快乐和享受。
当时,农村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普遍兴起“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样板戏”的深入普及亦为业余演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没有专人教,就从电影中学。模仿剧中革命英雄人物的表演,演得惟妙惟肖。
外国电影绝迹于文革银幕达数年之久。直到70年前后,才开始有一些从越南、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战友国家进口的少量电影放映,例如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创伤》、《脚印》、《第八个是铜像》,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罗马尼亚的《橡树,十万火急!》、《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越南的《森林之火》、《琛姑娘的松林》等,算是为中国的银幕注入一点新鲜内容。这些电影让被单调的“样板戏”看厌的中国观众重新有了一点胃口。
“文革”中曾出现一些“极左”的有政治错误的影片。《春苗》是一部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阴谋电影”。它全面否定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领导,鼓吹“夺回”农村医疗大权。《决裂》影片更是否认和污蔑知识分子,特定的背景和主题渲染着阶级斗争的倾向。
【三】
中国电影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拨乱反正、使“文革”中被禁锢多年的一大批故事片陆续重获新生。出现了电影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兴旺。被诬为“毒草”的许多优秀影片得以重见天日。同时又涌现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影片,如《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牧马人》《芙蓉镇》《喜盈门》《闪闪的红星》《海霞》《第二次握手》《少林寺》《小花》《城南旧事》《红高梁》《人到中年》等一批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优秀影片登上银幕。
改革的春风为电影放映事业带来新的机遇。电影市场的繁荣使电影从业人员受到极大的鼓舞,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大发展。
廿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电影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上山下乡,深入农村,坚持为群众放映好电影。气象一新的电影极大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电影百花园里,万紫千红,异彩纷呈!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0191128完稿
来源:扶风百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