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爸被幼儿园老师请到了办公室,程程又惹事了。前几天因为抢玩具把班上的一个小朋友打哭了,这次儿子又惹什么事了,程程爸忐忑不安地走进老师的办公室。
“程程爸,最近程程频繁打人,已经把好几个小朋友打哭过,我想咱们聊聊怎么帮助程程改掉打人的毛病?”
程程爸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等回去我好好收拾他。”
老师忙说:“程程爸,孩子有不对,但也不能打他,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的好办法。”
程程爸无奈地说:“这孩子太让人生气了,有时候我被气急了,就给他两巴掌,可是现在挨打多了,打了也不听话。”
老师劝程程爸不要打孩子了,越打越没法纠正孩子的毛病,反而助长了他的行为。
这次,程程爸没有打骂程程,但是他对程程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也发愁孩子这么小就这么暴力,长大了怎么办啊?
像程程爸一样,很多妈妈也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暴力宝宝:攻击同伴、争抢撕咬、摔打玩具、拍打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两种,即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常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出现,表现为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这种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消失。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第三期,梅婷的女儿快快,在超市因为气球被一个小朋友抢走而出手打人,不仅如此,在面对爸爸妈妈要求给小朋友道歉的时候,快快很认真地拒绝了。
在车上,梅婷和快快沟通“打人”事情的时候,快快说自己没有打人。
为什么呢?
因为在快快看来,气球是自己的,别人来抢,自己动了手就不是打人。快快这个“打人”背后隐藏的是她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
但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这种攻击不是为了抢夺物品,目的是对人造成伤害。这种攻击性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比如,开头故事中程程因为看别人不顺眼而打人的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显然比工具性攻击更加恶劣,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不管是哪类攻击行为,都不能列为品德问题。
从儿童心理学来看,这种行为是一种必然。
儿童两三岁时,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这一时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好玩的玩具与美食都是自己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争抢玩具与美食的事时有发生。在争抢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
在这个时期,孩子学着与人交往、摸索和探究与人交流的方法,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难免发生矛盾,出现争吵,甚至有攻击性行为。随着孩子的长大、经验的增多,以及语言能力的增强,自然会减弱。
像开头程程这样频繁出现攻击行为,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就像开头程程的爸爸,当程程犯了错或者打人后,他就打程程,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不仅能不能减弱孩子的攻击行为,反而会助长这种行为。
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也是孩子对待小伙伴的行为。
在一段采访中,包贝尔回忆起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儿的经历:
“游乐园已经关门了,她还要继续玩。阿姨想要抱她,她打了阿姨的脸,我一秒之内也打了女儿一巴掌。”
包贝尔说,想通过这一巴掌告诉女儿:“第一,打人是不对的;第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有很多人为包贝尔的教育方法和三观超正点赞,认为饺子不尊重阿姨就该打。
出发点没有错,但我认为以暴制暴的教育方法有些欠妥,“因为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打了你”,这样的逻辑有点说不通,这样对待孩子的行为也许会成为以后孩子对待其他人的行为。
2. 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注
有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必然会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心里觉得很委屈、失落,并由此产生自卑感。而此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赞赏,他必然会对得到表扬的一方产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诱发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进而对对方大打出手。
很多时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尤其是1~3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或向对方表示友好。于是,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拍小朋友一下,或撞小朋友一下。他的行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实,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而已。
3. 父母给孩子的打人标签,决定了孩子的行为
小宇3岁,是个调皮的孩子,平时和小伙伴一起玩总是会拍别人或撞别人,因为这样已经有不少幼儿园的家长跟小宇妈妈告状,小宇妈妈很无奈,为此还给小宇换了幼儿园,但到新园后,小宇妈妈跟幼儿园老师说,小宇爱打人,你们要多注意一下,搞得班里老师都认为小宇是个爱打人的孩子。
在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它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小宇的妈妈给小宇贴上“爱打人”的标签,孩子更加会出现爱打人的行为。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促使他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3岁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正常行为。3岁后,如果孩子还有这种行为,父母就要多加引导了。如果还孩子的攻击行为听之任之,既会影响个性的发展,也会影响其人际交往。
1. 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与亲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处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特别是爱争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执,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骂或体罚孩子。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改正,打骂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进步。
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说过:为了孩子,我举止必须非常温和慎重。
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宝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宝宝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2. 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来说,家长可适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要告诉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样疼。
3. 巧用“爱抚效应”
心理学上有“爱抚效应”,是指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让人神经系统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而生气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暴躁不安时,父母可以借用爱抚效应,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抱抱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就不会再打人了。
4. “转移法”让孩子平静下来
心理学上有个转移法。当某事缠绕心际,难以摆脱,不良情绪弥漫笼罩,不能直接排遣时,可借其他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精神松弛。
当孩子打人时,先抓住他的手或按他的肩膀,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同时找一些话题,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并主动控制住自己的暴力行为。
总之,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巧妙引导让孩子慢慢改变这种行为,理解他,信任他,耐心地帮助孩子纠正。
乐陪娃,家有小学生,分享育儿心得,家庭教育经验。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抱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