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力交瘁”怎么办?有效管理“精力圈”,让孩子精力充沛

2019-10-22   乐陪娃

欣欣妈妈很是苦恼,说欣欣在学校表现很好,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一回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甚至连作业都不想做。

大家帮她分析原因,有人说,学校有老师管着,孩子对老师有惧怕心理,自然会表现好;而回家不愿意听爸妈管,自然表现没那么好了。

这是可能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心力交瘁”。孩子每天上学,经过了一整天的学习,孩子的精力耗费了很多,回到家精力所剩不多,而且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精力越来越少,自然在家里的表现就没那么好了。

说到“心力交瘁”,《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一书中作者提出“精力圈”这个词,家长有效运用“精力圈”可以保证孩子的精力,让孩子精力充沛去去学习和成长。

01 什么是“精力圈”

“精力圈”,它包括三个方面:心力、脑力和体力。

作者提出,精力圈中包含的三个方面,心力是1,脑力和体力是0,合起来是100。脑力和体力是比较好理解的,“脑力”需要充足的睡眠和食物来补充,“体力”需要适度的休息和运动来恢复,而“心力”则需要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来保持。

举一个例子,比如妈妈下班很晚了回家还要给孩子辅导作业,而当孩子的作业完成的不好时,爸爸还要指责妈妈,“这不是你辅导的吗?怎么孩子学成这样?”妈妈就会委屈,“我也上了一天班,回家尽心尽力辅导孩子作业,你还挑三拣四。”这就是心力交瘁。

反之,如果妈妈的所作所为得到爸爸的鼓励,“孩子的作业写的真棒,这里面也有妈妈的功劳。”妈妈的付出得到肯定,虽然很累,但是付出得到鼓励,心力也会恢复,第二天还会接着辅导作业。

如果没有“心力”这个1,脑力和体力的恢复是没有意义的。

02 让孩子心力交瘁的原因

孩子心力交瘁可能是他的精力圈耗尽,除了自己损耗外,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损耗孩子的心力。

1. 和孩子暴力沟通

当孩子遇到问题,如果父母不耐心倾听,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第二天孩子就会更累,精力不足。

《少年说》第三季中,一名高中女生对着台下的妈妈喊话,希望妈妈让着自己一点,主持人问其原因,原来是妈妈总对她批评指责,不好好说话,比如有一次参加运动会,她取得了第三名,尤其是标枪比赛,超过了她平时的成绩,她是用尽全力才拼得这个成绩的,她拿着奖杯回来,特别渴望得到妈妈的鼓励。

可妈妈却说:“你为什么不拿第一名?你去比赛占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还耽误了学习,就是不务正业。”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不能给孩子补充能量,反而会损耗孩子的心力。

2. 父母情绪不稳定

听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正在洗车,儿子拿起小石头在车门上画了起来,父亲见此大怒,拿起了扳手就打了儿子,后来儿子被送进了医院,证实了手指头骨折,面对父亲儿子轻声的说:“爸爸,手指会好的,不要担心了。”父亲内心无比的自责,一怒之下,冲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车给砸了,等他来到汽车旁边时,却看到儿子在车上画的痕迹是“爸爸,我爱你”。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立马就勃然大怒,面对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孩子的心力又怎么会恢复呢?

3. 盲目对比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孩子最受不了的十件事”,位列榜首的便是“最恨父母跟别人家孩子来比”。夸别人家的孩子,留给自己孩子的是“心力”受损。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别人家的孩子,就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文武双全、成绩优秀、精通十八般武艺......经常在爸爸妈妈口中出现。

热播剧《小欢喜》中,“学渣”方一凡好不容易摆脱班级垫底,但是由于排名还是靠后, 童文洁说,在班级里上游都没用,得跟全区的学生比!平常脾气好的方一凡忍受不了,在大庭广众下和妈妈撕破了脸。

“别人家的孩子”像一把利剑从小到大都悬在头顶,让人提心吊胆又无可奈何。

孩子在学校学习一整天,已损耗很大的精力,如果父母给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感觉被理解,他的压力得以释放,“心力”恢复;反之,如果得到的是父母的批评、指责、发脾气,那孩子的“心力”就会继续损耗,直到心力交瘁。

03 增强孩子的心力,可以采用“接纳、反映、讨论”沟通三部曲

孩子在学校已耗费很大的精力,回到家后,我们可以通过“心力、脑力、体力”三方面的努力,给孩子加满油,帮助孩子第二天精力充沛。

“心力”需要父母的肯定。有时,孩子受了委屈,只需要父母能够耐心倾听,理解孩子,当孩子沮丧的时候,我们静静地听孩子说话,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讲大道理、不批评和指责,当孩子心情平复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说:“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有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听到孩子这句话会有多么的失望,但她没有训斥儿子,而是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的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童真的说:“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瞬间,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亲了亲儿子,孩子很开心。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妈妈从失望到热泪盈眶。一开始,她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感到了失望,但她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耐心平和地询问孩子原因,最后得知孩子的真实想法,被孩子感动。

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这妈妈在听到孩子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时就大声训斥孩子“自私、不懂得分享”,那会怎么样呢?孩子一定很委屈。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沟通方式对于孩子的“心力”有很大影响。

我们可以用沟通三部曲,接纳、反馈、讨论

第一步就是接纳。

接纳是一种态度,就是允许对方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无论这个感觉是什么。

面对伤心、害怕的孩子,家长接纳的态度非常重要,接纳是一种理解和宽容,并不表示赞同。

比如孩子说:妈妈,今天我的铅笔被人拿走了。

先耐心听孩子说完,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平静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如果自己生气了,先离开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

避免这样的指责:“你怎么不好好保管好?”或者“你都丢了几次,怎么又丢了?”这样只能让孩子更加沮丧,不想表达自己,终止了谈话。

第二步就是反映。

“反映”可以重复孩子的问题,这样就开启了和孩子沟通之门,他会告诉你这种反映是否正确。让孩子放下包袱、专心面对问题。

比如上面孩子说“妈妈,今天我的铅笔被人拿走了。”,我们要反映给他,用积极倾听的技巧和句型,可以这样重复:你的铅笔被人拿走了,你很难过对不对?像镜子一样反射给孩子看,孩子的情绪就得到了理性的梳理,原来那种混沌的情绪状态就变成了一种理性。

接纳和反映的过程就是积极倾听,反复求证,不断地梳理孩子的负向情绪,帮助孩子的情绪得到净化。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就是讨论,即问题解决六步骤。

(1)了解和澄清问题

通过积极倾听澄清问题。

耐心倾听孩子,让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

(2)脑力激荡法

通过脑力激荡法,把所有的解决办法都罗列出来,这个过程父母不要加入任何的判断和评价,不带有父母一点的建议和意见。

比如孩子的铅笔丢了,问清楚铅笔丢失的过程,孩子说:“我是在去卫生间的时候,回来就发现放在桌上的铅笔不见了。”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吗?”

孩子回答“去卫生间钱可以把它放在铅笔盒里。”“放在书桌里。”“我也去拿一支别人的铅笔。”

(3)评估

评估提出的每一个办法。

如孩子说:“我也去拿一支别人的铅笔。”我们当然不同意这样的办法,但是孩子说出来之后也不要直接否定,你可以问孩子:“如果你也拿了别人的铅笔,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引导孩子想象一下可能的结果。如可能别人发现是自己拿的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别人叫小偷,或者自己会养成随便拿人东西的坏习惯,当孩子发现那个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他就不会用这个方法了。

(4)选择

孩子要从所有评估的方法里面选择一个他最想做的。

如果孩子选了一个父母觉得不可行的办法,如孩子说:“我也去拿一支别人的铅笔。”,孩子选了这个办法之后,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可能出现的结果已经评估过了,告诉孩子他需要承担。

如果孩子说:“没关系,我不怕,我就是要拿一支别人的铅笔。”看得出来,此时的孩子情绪并不平静。这说明沟通的第一、二步,即接纳、反映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好,或者在讨论环节又激发了孩子的负向情绪,需要再次回到接纳、反映环节,让孩子的负向情绪充分表达,让孩子的情绪重新得到平静。

(5)承诺行动

当孩子选定一个有效的办法以后,就要跟孩子确定实施行动的时间。

让孩子确定近期内的一个时间,如孩子说:“我明天或者下周二就开始实施”,这都是可以的。

(6)反馈

跟孩子约定什么时候反馈。

如孩子第二天或者下周二实施以后,回来就问问他,那天的效果怎么样啊。如果很好,就继续。如果并没有那么理想,就重新进行问题解决六步骤,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

当然,除了心力外,脑力和体力也是不可忽略的。

“脑力”需要充足的睡眠和食物来补充,另外需要给孩子的大脑呼吸。“体力”需要适度的休息和运动来恢复。要使孩子具备一个充沛的体力,我们应该持久地保养和锻炼身体, 维持体力, 拥有健康。

只有三者都保持充沛,孩子才能精神饱满地面对第二天的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油罐”,有效运用“精力圈”,每天给孩子加满油,让孩子第二天继续精力充沛地去学习和成长。

@乐陪娃,家有小学生,分享育儿心得,家庭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