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时,总觉得自家孩子更好看、更优秀。这句话蕴含着很多哲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反思。当我们审视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能否做到相对客观?如果仅仅享受主观判断带来的满足感,那是否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
很多时候,从孩子举动和言行,我们就能推断出其家长的为人。我们的三观没有严格的标准,家长也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孩子。然而,有些家长却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有这样3种孩子,他们的举动往往很遭人讨厌,但是家长却不以为意,甚至反以为荣。
1.餐桌上争夺菜品、不懂礼貌
我们常说,餐桌礼仪和文化是检验一个人家教和素养的最佳场所。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和性格,只要陪他吃一顿饭、喝一次酒就行了。其实小孩在餐桌的表现,也反映了很多问题。
如果孩子在餐桌上不懂礼貌,经常抢夺菜品、乱夹乱扔、随意转动底托,那很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尽管大家只会夸赞孩子活泼,也不会跟孩子生气,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大家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没有教养,家长也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我们可以理解孩子贪玩调皮,也愿意把好吃的菜品留下来给孩子吃,但是倘若孩子在餐桌上表现出极为不雅的举动,那家长就要好好反思了。
2.在亲戚和朋友家捣乱
懂得教育之法的妈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那就是当自己带孩子去亲戚或者朋友家串门的时候,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和管束。而一般这种家庭的孩子,也会保持良好的素质。
但是有一些孩子在其他人的家里却丝毫不注意,还表现出了“自来熟”的现象。比如随意翻动家具、随意打开零食、随意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举动,都是孩子缺乏管教的行为。然而,一些家长却不以为意,甚至会开心地跟朋友宣扬:看看我的宝宝多活泼多聪明!
我们希望孩子活泼和适度调皮,但是更希望孩子心中能够遵循一定的准则。孩子适当顽皮捣蛋可以接受,但是随意捣乱就不可取了。
3.不懂羞耻
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然伴随着犯错,正确应对错误,能够让孩子获得成长。无视孩子的错误,会让孩子变得自大和不懂规矩;过度惩罚孩子的过错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或者心生怨恨。
然而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孩子,在犯了错误、面对老师和其他长辈的批评时,他们表现出了不屑,也没有任何羞耻感。在平时生活中,他们的一些行为也不遵循应有的道德标准。
家长们却以为这是孩子抗打击能力强的表现,丝毫不在意。但是家长们应该懂得,如果一个人连羞耻心都没有,那也就没什么自知之明了。这样的孩子,心中永远缺乏一把尺子。
结语:每个家长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待孩子的举动,我们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宠爱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尝试扪心自问:如果客观审视孩子的话,那孩子有哪些缺点?
家长首先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做好榜样。尝试客观审视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一味的宠溺,多半换不来一个优秀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