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自然带谱
一直是高中地理
学习中的重点考察内容
背后蕴含着丰富的
地理学知识
以下给出了18座
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速速收藏哦!
国内
天山 博格达峰
祁连山
长白山
太行山
秦岭及其附近
贺兰山
阿尔泰山
贡嘎山
横断山区
阴山
苍山
阿尔泰山
珠穆朗玛峰
贡嘎山彩色图
国外
阿尔卑斯山
乞力马扎罗山
安第斯山脉
乌拉尔山脉
肯尼亚山
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
阿尔泰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带谱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雪线高度的判读
气温(热量和纬度) | 雪线高度和基带气温呈正相关,阳坡高于阴坡 |
降水量 | 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
地形坡度 | 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
季节 |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 |
气候、地形等综合影响 | 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一般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雪线高度的影响,故雪线低 |
Q1:什么是潟湖
潟(xì)湖是由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者珊瑚礁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 局部海水水域。
Q2:潟湖的分类
一、海岸潟湖
海岸潟湖位于 滨岸坝与海岸之间,水域狭长而不规则。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海岸潟湖按盐度可分为 半咸水、咸水和极咸水三种。
海岸潟湖是 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有的潟湖保留有高潮时与海相连的狭长通道,有的则完全不通。
二、环礁潟湖
环礁潟湖普遍发育于 大陆坡珊瑚礁区。
依据大陆坡珊瑚礁的分类,环礁潟湖也可以相应地分为 大、中、小三级。
环礁潟湖的形成,主要是礁体在向上增长过程中,中部生态环境较差,增长较慢,而礁缘生态环境较好,增长较快,便逐步演变成负地形。其后,又由于礁坪物质(死亡的生物碎屑)不断往潟湖里堆积,点礁继续发育和扩大,致使潟湖变线,直至消亡,而最后变成没有潟湖的台礁。
Q3:潟湖的功能
1、 防洪: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保护海岸: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2、 天然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3、 人工港: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例如中国的高雄港。
Q4:潟湖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品清湖、法国的新喀里多尼亚潟湖和澳大利亚的希利尔湖。
品清湖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我国沼泽分布很广。面积较大且分布集中的地区有东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柴达木平原、四川的松潘草地及藏北羌塘内陆河流区等。仅四川松潘草地的沼泽面积便达到2700km²。
沼泽的成因
ZHAOZE DE CHENGYIN
沼泽形成思路
- 沼泽形成的一般思路:
1. 来水多:降水多或冰雪融水多;
2. 去水少(即水的支出少):
向“上”无法蒸发;
向“下”无法下渗;
向“四周”无法排出;
河道堵塞水无法“下流”(凌汛等)
湿地类型
- 湿地成因按空间分布共分六类:
热带地区、高原地区、高纬度地区、干旱地区、河流、河口地区、沿海地区湿地。
1
热带地区
(1)来水: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2)去水:
向“下”无法下渗:土质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渗;
向“四周”无法排出:地表植被丰富,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成为湿地。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刚果盆地的沼泽、热带季风气候区苏门达腊岛东部广布的沼泽、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潘塔纳尔湿地等。
2
高原地区
(1)来水:因降水丰富或高山冰川融水较多而地表水较丰富;
(2)去水:
向“上”无法蒸发: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向“下”无法下渗: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
向“四周”无法排出:在高原的低洼处易积水而形成湿地。
3
高纬度地区
因本身降水少,地表有水的原因则主要从
(1)去水方面思考:
向“上”无法蒸发:因气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
向“下”无法下渗:因纬度高气温低而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
向“四周”无法排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河道堵塞水无法“下流”(凌汛等)。
4
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1)来水方面:主要考虑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河流水、湖泊水方面;
(2)去水方面:主要是考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而形成沼泽。
5
河流、河口地区
河流本身就是湿地
(1)来水方面:主要考虑在外流区的河流往往在上中游降水量大,也可能有多条支流汇入,下游流量较大;
(2)去水方面:下游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的顶托,下泄不畅而形成湿地。
6
沿海地区湿地
沿海地区出现湿地主要是水量丰富、河网密布、地势低洼长期积水所致。
(1)来水方面:沿海主要考虑降水多和海水的淹没;
(2)去水方面:主要考虑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形成。
沼泽的形成途径
- 浅水湖泊的沼泽化
大多数湖泊可因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而逐渐淤积成沼泽。机械沉积作用首先在入湖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并逐渐向湖心扩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水体变浅,湖泊缩小,直至变为沼泽。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植物往往呈同心圆状分布:湖滨生长陆生植物,湖岸浅水区生长浅水植物,湖水较深处生长深水植物,湖心生长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后的遗骸都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为沼泽。
- 海岸带的沼泽化
因潟湖或海湾淤塞,潮浸漫到沿海的地平地区,滨海区局部地壳上升、海水积留而逐渐形成沼泽。
- 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
河漫滩或三角洲的低洼地带,由于积水难以排出而形成沼泽,如黄河口天津一带的渤海湾,海滨沼泽是由黄河三角洲沼泽化而成的。
- 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
泉水涌出的地方,因地面终年潮湿而成沼泽。
- 积水地段的沼泽化
在地下水位极浅的地段,排水不良的广阔平地以及局部低洼的地方,大气降水难以排除,因而地面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 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森林区地面有大量枯枝落叶,地面水难以下渗,且蒸发不畅,造成地表潮湿,使地面转变成沼泽,尤其是在低温的森林地区,地下常有终年不化的冻土层,地表潮湿,很容易发生沼泽化,这一情况在我国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常见。
在草原地区,草原植物繁殖快,形成厚实的覆盖层,氧和水便难以进入土壤,土壤中出现大量腐殖酸,并生长大量喜湿植物,如苔藓,莎草,芦苇等,它们吸蓄水分,增加湿度,形成沼泽。
在上述沼泽形成途径中,以浅水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以及河流泛滥地沼泽化最为重要,且规模可以很大。
试题链接
1. 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流域水量充沛,河口处年平均径流量为1.74万m³/s,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巴拉圭河是其重要的支流之一,巴拉圭河流经巴拉圭盆地,流域内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下图示意巴拉那河流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潘塔纳尔湿地的成因,不正确的是( )
A.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B. 流域面积广,汇水范围大
C. 河网密布,径流丰富
D. 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巴拉圭河洪峰流量多发生在3~5月,其主要原因是( )
A. 受赤道低压控制,大气降水多
B. 沿途湿地、湖泊的调节作用
C. 周围地势高,地表径流流速快
D. 上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
(3)下列关于巴拉那河水文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B. 总体上自东北向西南流
C. 上游流速较下游快
D.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答案】 1. D 2. B 3. B
【解析】
(1)由图文资料可知,潘塔纳尔湿地的成因是巴拉圭河流经巴拉圭盆地地形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容易积水;流域面积广,汇水范围大,流域水量充沛;地处亚热带,河网密集,地表径流丰富。所以ABC与题意不符;潘塔纳尔湿地地处热带地区,不可能有冻土发育,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2)巴拉圭河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1月~次年2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但受沿途的湿地、沼泽的滞洪作用,使洪峰流量多发生在3~5月,B项正确;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的时期主要是11月-次年2月,故A错;周围地势高,地表径流流速快,会促使洪峰迅速推进至下游地区,故C项与题意不符;由图可知,河流上游流经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形不平坦,D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3)巴拉圭河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水量季节变化较大,A正确;河流的流向属于水系特征,不属于水文特征,故B符合题目要求;河流上游流经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较大,下游流经平原、盆地,上游流速较下游快,C正确;河流上游流经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D正确。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 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的原始海岸湿地之一,围垦是滨海湿地人为干扰的主要因素,其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景观自然演变的过程和方向,下图示意江苏省不同年份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的距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期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 )
A. 射阳段推进距离最大
B. 东台段推进速度最快
C. 1979~1991年推进最快
D. 2003~2015年推进最慢
(2)与如东相比,射阳、大丰、东台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明显的主要原因有( )
洋流作用河流作用风力影响海岸线形状
A. B. C. D.
(3)江苏滨海湿地围垦过程中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可能是( )
A. 建设用地 B. 水产养殖 C. 水稻田 D. 牧场
【答案】 1. D 2. C 3. B
【解析】
(1)读图可知,曲线间垂直方向上纵坐标变化反映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状况。图示时期内大丰段推进距离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故A、B项错;
整个边界推进速度1991~2003年最快,C错;
2003~2015年最慢,D项正确。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2)根据所学知识,射阳、大丰和东台段海岸线较如东平直,利于围垦,故正确;受黄海沿岸洋流的影响大,泥沙淤积速率较快,滩涂资源丰富,大量的优质滩涂提供了充足的围垦空间,使得射阳、大丰和东台段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明显,故正确;由材料可知围垦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和河流作用无关,不受风力的影响,故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3)本题考查湿地发展的方向。建设用地不属于围垦的范畴,A错;
围垦滨海湿地发展水产养殖成本较低发展速度最快,占用湿地较大,B正确;
滨海湿地土壤盐度较高,种植水稻,成本较高,发展速度慢,占用湿地较少,C错;
江苏人稠地狭,不适合发展牧场放牧业,D错。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3.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北京市水系和主要湿地公园分布示意图。
(1)北京湿地主要位于区域的东南一侧,指出主要原因。
(2)列举湿地对北京城市的主要作用。
南海子湿地公园是明清时的皇家苑囿,近年来被开发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其周边地区成为写字楼和中高档住宅的密集地区。
(3)简述南海子湿地公园未来发展关注的方向。
【答案】
(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水系汇聚(排水不畅)。
(2)防汛抗旱(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答出3项得3分)
(3)突出特色,发挥历史文化的优势;服务于周边(南城)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的治理。
【解析】
本题以北京市湿地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成因、功能和北京湿地的发展方向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北京西部为山地,属于太行山脉,北部也为山地,属于燕山山脉,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水系汇聚,排水不畅。
(2)湿地具有多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湿地具有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作用),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等。北京的湿地功能可从这些方面回答。
(3)南海子历史上是北京最大湿地,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南囿秋风”早在明朝时就与西山晴雪等列为“燕京十景”之一,因此要突出其历史特色;湿地河湖多,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生长茂密,如果环境保护好,会呈现风景如画之美,因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湿地公园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服务于周边(南城)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沿海低地是由沼泽、河流、三角洲等组成的瓦登海湿地景观体系。泥炭是一种经过植物遗体沉积所形成的天然湿地产物,是一种海绵状不稳定的土壤类型,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及养分。厚达数米至数十米的泥炭土层,覆盖了荷兰沿海低地的大部分区域。为了增加土地面积,荷兰进行了长期的泥炭开垦,通过排水将湿地转化为泥炭圩田,为了保护排干的圩田免于洪水和风暴潮的威胁,在圩田外建设圩堤,在河流两岸加高堤防,并通过水渠排走圩田内部多余的积水,但是近年来却“堤越高,灾越大”,关于圩田开垦以及防洪模式的争议越来越大。下图示意荷兰地理位置及瓦登海沿海湿地。
(1)说明荷兰瓦登海湿地景观形成的自然过程。
(2)分析圩田开垦导致洪涝灾害增加的原因。
(3)针对“堤越高,灾越大”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答案】
(1)瓦登海沿岸地势低洼,河流沉积形成河网密布的三角洲;海水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了沙岛,并构成了与外海分离的水域;在海水和河流共同沉积作用下这些海水水域逐渐变浅成为沿海低地;这些低地存积了降水、河流水和海水,构成了沼泽、浅滩等瓦登海湿地景观。
(2)泥炭土是海绵状土壤,易因排水而沉降;土地沉降使陆地高程逐渐接近或低于海平面,排水困难,风暴潮危害增加;河流流速减慢,沉积加速,河流水位上升,洪涝灾害增加。
(3)把部分较低的圩田转化为蓄洪区储存洪水;增加河流沿岸滩涂、沼泽等低地作为滞洪区;恢复自然河道,提高河流泄洪量;恢复海岸带自然植被作为抵御风暴潮的缓冲地带。
【解析】
题目通过荷兰沿海沼泽湿地的分布和开发,考查区域湿地景观的形成及合理开发问题的分析能力。
(1)阐述荷兰瓦登海湿地景观形成的自然过程,主要从荷兰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由材料可知荷兰沿海湿地是由沼泽、河流、三角洲构成的,首先考虑地势平坦,海水以及河流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量沿海低地;海水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了沙岛链,构成了与外海分离的水域,更有利于河流泥沙的淤积;当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丰富,蒸发较弱,低地容纳了大量降水,河流水和海水形成了瓦登海湿地景观。
(2)分析圩田开垦导致洪涝灾害增加的原因,主要从湿地特征和开发方式造成的影响分析。泥炭为不稳定海绵状土壤,圩田排水造成下沉,导致陆地与海洋高差减小,陆地排水不畅,风暴潮发生几率增加;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水位抬升,洪涝灾害增加等。
(3)分析阐述荷兰瓦登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意可知荷兰在防治水患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大堤阻挡的方式,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方法不能持久,所以应该考虑疏导的方式,给洪水留出空间。所以可以通过退田还湿、增加蓄洪区、清淤河道等工程措施和恢复海岸生态等生物措施进行治理。把部分较低的圩田退田还湿,转化为蓄洪区储存洪水;增加河流沿岸滩涂、沼泽等低地作为滞洪区;恢复自然河道,清淤河道,提高河流泄洪量;恢复海岸带自然植被,提高保护海岸、防风消浪作用,作为抵御风暴潮的缓冲地带等。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