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独特生态系统。通常指海拔4000米以上的砾石、沙石在平坦地带堆积而成的地貌。 流石滩的形成机理: 流石滩是强烈的寒冻风化与物理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岩屑坡。由于碎石下面是雪线上溶化流下的暗流,所以称之为“滩”。 流石滩的特征: 我国高山流石滩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山地。这里年均温在-4℃以 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流石滩上植被稀少,没有茂盛的草甸,更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植被的形态特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理特征。流石滩上的植物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强大的根系是为了适应了强风和松动的碎石环境。 流石滩的形成条件大致可归为以下四点: (1)岩性坚而脆,并存有裂隙。 (2)要有水分存在,并能够渗透进裂隙。 (3)强烈的昼夜温差,气温在0℃上下持续波动,发生冻融作用(风化作用)。 (4)发生重力与潜流搬运,并在地势平缓地带发生堆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