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例举“农业现代化的地理情境分析与微专题复习,附垛田专题

2023-11-20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原标题:【高三地理】例举“农业现代化的地理情境分析与微专题复习,附垛田专题

ideo_iframe rich_pages" id="js_mp_video_container_0" vid="wxv_1919538030286061572" scrolling="no">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兴化垛田视频

    “垛田”产生的原因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腹地,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据该市林湖乡南荡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但地势低洼,形如“锅底”,故有“水乡”之谓。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范围示意

    01

    环境变迁是垛田产生的客观因素

    其环境的演化的顺序是: 湖荡平地,大量湖荡的出现,说明兴化地区的环境已经由 濒湖而居的临水状态逐渐转化为陆降水升的沼泽水荡。

    大量荡地的出现,表明兴化地区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浅为滩地,芦苇密布,形成芦荡相连的景观,这种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02

    应对水患、抗灾减灾是垛田形成的客观需求

    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来看,在明代以前,兴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河湖众多,水流顺畅,鲜有水灾发生。

    兴化地区的洪水主要来自“四湖”、“三河”及 “一海”。一到汛期,各河湖来水迅速向位于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兴化于是成为洪水的重灾区,在上游来水和下游海潮的夹击下,涝灾频繁, 有“洪水走廊”之称。

    “垛田”的特点及优缺点

    提到垛田的特点,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防洪, 但是由于建国后里下河地区大规模水利设施的修建,防洪在当地已不太重要。除了防洪之外,垛田还有其它独特的品质,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所不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01

    果蔬飘香

    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因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加上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 最宜各类果蔬的生长。垛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垛田人对于蔬菜栽培的独到方法,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攀比的。历来垛田盛产的各类瓜果蔬菜,一直是兴化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果盘子”、“菜篮子”。上世纪 50 年代兴化垛田油菜籽单产曾创全国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誉。目前仅垛田一镇的年产蔬菜就达 26 万吨,为此,兴化又有“蔬菜之乡”的美称。

    02

    盛产鱼虾

    垛田地区“三分土地七分 水”,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各种淡水鱼虾聚集,且滋味鲜美,远胜它处,有“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之美誉。

    03

    景色秀丽

    垛田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 大的几十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田四面环水, 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犹如海上小岛,故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当地县志中所载的“昭阳十二景”就有三景和垛田有关。

    1

    优点:

    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其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宜种旱作物,适合各类蔬菜的生长。

    2

    缺点:

    当地河湖密布、气候暖湿、地势低洼,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垛田间有小河间隔,须用小船接送,再加田面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足。

    “垛田”的价值

    1

    科研价值

    垛田是里下河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一件珍贵标本。几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另外,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展示拳脚功夫。至今,垛田地带还保存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 如罱泥、扒渣、搅水草等。

    2

    文化价值

    兴化地区早先受楚文化的滋养,后又融入吴文化的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文人雅士,也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垛田邻城而居,老百姓又常进城卖菜买货,能较多较快地接受文化信息的辐射。这里曾留下大文学家施耐庵的足迹,又是郑板桥的出生之地,晚清有 “琼林耆宿”王月旦。得益于此,垛田的民间文艺可谓是根深叶茂。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高家荡的高跷龙、垛田歌会、垛田农民画等,都有鲜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风情。2002 年,垛田镇成为苏北地区唯一被省命名的“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和挖掘。

    垛田农民画

    3

    旅游价值

    垛田地区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独特景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古昭阳十二景中垛田独占三景: 两厢瓜圃、十里菱塘、胜湖秋月。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千垛万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阵风送香。荡舟其间,你会看到"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体验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垛田春色,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的目光,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怀。

    实现“垛田”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01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

    设立工作站和研究中心,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带动该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如:举办千岛菜花旅游节;开展垛田故事会,宣传垛田特色文化;

    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02

    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创立特色农产品,发展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

    加强科技投入、“互联网+特色农产品” “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03

    保持农业特色,适度发展观光旅游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

    乡愁文化

    民俗文化

    农耕文化

    美食文化

    认识“圩田”

    江苏的圩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期 摄影/孙华金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圩田视频

      圩田有着众多的“别名”

      如垸田、坝田、湖田、桑基鱼塘等

      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

      从鸟瞰角度来看

      各种圩田像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棋盘

      ——外堤是棋盘边缘

      内部纵横的河道、内堤、道路

      则是棋盘经纬,池塘、村镇则像是一枚枚棋子

      “圩田”的功能

      1

      生产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戒庵漫笔》曾记载太湖常熟圩区的谭氏兄弟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区,进行分级分区综合利用的案例,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 3 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 3 倍。而桑基鱼塘作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种桑、蚕、鱼、草相互结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更高。

      2

      生态功能

      同时,圩田也具有相当的生态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水资源的灵活调配。水渠、内河与外围河湖构成一个完善水系网络,具有很强的滞洪排涝灌溉功能。

      其次,圩田作为次生湿地,水陆边缘效应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桑基鱼塘以基面和鱼塘为栖息地,以桑、蚕、鱼为中心环节,构建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3

      文化功能

      圩田景观是河网地区的特色农业景观,是低洼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首先,圩田景观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健康连续为前提的,它是属于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观。因此圩田景观是水网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文化价值

      另外,圩田景观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作为一种农业景观圩田模式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决定, 而在于圩田水岸交错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实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的。这种由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学价值的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试题链接

      1. (单选)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是历史上华夏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的四周环水的小块农田,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完成下面小题。

      (1)垛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油菜 蔬菜 水稻 小麦

      A. B. C. D.

      (2)兴化垛田的修建对当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不包括(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有利于土壤排水

      C. 减轻土壤盐碱化

      D. 增大土层厚度

      (3)垛田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 )

      生产技术落后 交通不便 机械化水平低 劳动力不足

      A. B. C. D.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农作物的分布以及农业发展措施的作用。

      (1)垛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从图中信息可以确定,该地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垛田比水面高,适宜种植旱作作物,水稻属于水田作物,不适合在垛田种植,小麦、蔬菜、油菜等均属于旱作作物,可以在垛田里面种植,对,错。D正确,A、B、C错误。

      故本题选D。

      (2)垛田的修建并不能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垛田由沼泽地带开挖的河泥堆积而成,并不利于排水,B错误;垛田高于水面,使得土壤不会长期被水浸泡,导致土壤盐碱化,C正确;修建垛田并不能增大土层厚度,D错误。

      故本题选C。

      (3)垛田发展种植业与生产技术无关,错;垛田将沼泽地带分割成小块农田,不利于交通,对;小块农田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对;江苏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错。

      故本题选D。

      2. (多选)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读垛田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优点包括( )

      A. 方便进行机械化作业

      B. 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C. 可减轻当地水土流失

      D. 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2)该地垛田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有( )

      A. 提高当地农业的比重

      B. 促进垛田资源的保护

      C. 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D. 可提高农产品产品率

      【答案】 1. BD 2. BC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农业系统中,芋头叶为鱼的生长提供了饵料,而沼泽底泥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肥料,故该农业系统有利于减少化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该农业系统中耕地被分割成小块,不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岛状耕地坡度较大,不利于减轻水土流失。

      故本题选BD。

      (2)该地垛田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垛田资源的保护和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但是对当地农业比重、农产品产品率的提高影响不大。

      故本题选BC。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古代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先民们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溪流回旋的岛状田块,称之为“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兴化境内垛田景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核心保护区的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2014年,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分析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简析兴化垛田的兴建对当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意义。

      (3)说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比,兴化垛田与水域的变化。

      (4)推测引起兴化垛田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势低平;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土地资源稀缺,兴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垛田高出水面,利于防洪抗涝;稳定粮食产量。

      (3)垛田高度变低;单个垛田面积变大(有些垛田相互连接,形成大田),垛田数量减少;垛田总面积增大;水域面积变小。

      (4)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当地农户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来防洪抗涝;垛田高度降低便于耕作;当地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整合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和地势两个方面分析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势低平;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兴化垛田的兴建对当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意义可从增加耕地面积、防洪涝灾害、稳定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土地资源稀缺,兴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垛田高出水面,利于防洪抗涝;稳定粮食产量。

      (3)兴化垛田与水域的变化,结合图示信息,完成描述垛田与水域的变化即可。田高度变低;单个垛田面积变大(有些垛田相互连接,形成大田),垛田数量减少;垛田总面积增大;水域面积变小。

      (4)引起兴化垛田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垛田高度变低、面积变大来逆向思维,由果溯因,推测引起垛田变化的原因。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当地农户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来防洪抗涝;垛田高度降低便于耕作;当地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48704882a59fa66918f24d925d1a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