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高考:命运分流的时刻(散文)

2024-06-06     真言贞语

高考:命运分流的时刻

文/周长行

又是高考到来时。

每年每当此时,笔者都要写点东西,五六年了,概莫能外。

然而,今年就想“例外”一下,不写了,罢笔,歇歇哩。好朋友们也来凑热闹,竟然打赌道:你若果真不写,我们请你吃大餐!(事后猜思,这是激将法也未可知)

不写有何难?离开谁,地球照转。何况一两篇破文章,不写又咋地!

于是,我既做好了坚决不写的心理准备,也做了一点所谓的“铺垫”和舆论,试试量量在圈里转发了往年写的两篇东西,算是以逸待劳,给天天等着我的读者朋友一个不痛不痒的交代。

一篇是《我的高考记忆》,六十年前我考初中时的点滴回忆。一篇是《家长灵魂跟进考场》,无数家长站在考场外“陪考”,一篇观察记,重点是写家长灵魂的“站立”。这两篇东西在百度上都能找到,纵横都是说高考。

之所以重新转发,我也是为了素素静静地避开今年的高考,不写,不说,不激动,却又重提高考相关的内容,掩人耳目的“小动作”,多少有点儿“糊弄”的味道,免得引起反弹。不然,就会有人咋咋呼呼地打电话啰啰我:嗷呦,老周,什么情况?正好好的,怎么不写啦!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小心眼上不了大台面。万没想到,自己把自己送进了非写不可的“泥淖”。

重新露脸的那两篇东西,竟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骚动”。阅读者、点赞者和评论者比当时发表时还多,特别是评论者的态度和话语,让我激动、感动,“拍案而起”的那股子冲动劲儿,也就是说“老毛病”发作,不说不写点什么,简直是“这日子没法过了”。

犹如一场遭遇,躲不开,就得直面上去。

事情出在三条评论上。

第一条是一位叫@自强不息的所谓网友,其实是我们一个村庄的弟兄,他在《我的高考记忆》的留言处写道:写的太真实了,没有切身体会是写不出这样真实的好文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历与现在的高考无法论比,一去不复返了!

这条评论,弄得我很难受,不由得想起当年考学的种种经历,种种体会,与现在的高考相比之后的种种感慨。我那时考学,有两大目的坚不可摧:一是为了逃离苦不堪言的农村;二是为了吃上供应粮。就这两条相当明确。别的也想不到。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哪能想那么多。

第二条是一位叫@妙妙的网友,我猜测是一位女士,有可能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年女士。她说她“拜读”了我的大作。她说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她说,不管如何努力,人得靠命运。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人生命运的分流。

啊,人生命运的分流。

这话震撼了我,也震醒了我。社会纷纷议论的中考遗留问题,一半孩子按指标可以读高中,一半孩子只好接受“分流”的命运,去读职业学校,去读“野鸡”学校,大部分再无“大学缘”,一部分过早地走向社会,在扑朔迷离的命运波涛中任其颠簸。高考也是命运的分流。

在命运面前,请允我斗胆说一句:我们都是羔羊!

第三条是一位叫@姜承和的网友,是我地地道道的战友,网上网下都叫“姜承和”,切切实实的“实名制”。他的留言短小,却触动了我那颗“不安分”的心。他写道:无论你要维护什么,你都需要力量,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依然保护不了你想保护的人。记住这个感受,然后拼命变成有力量的人。这话让我唏嘘不已。

我曾经认为自己是有点儿力量的人。但,在面对高考、中考这场命运“大决战”的时候,我才顿然感到,我么力量都没有。我仍然在“我是谁?”的问题上,一文不值。

莫说是我,堂堂的教育部,面对人大代表提出的中考“分流”的问题,又有怎样的作为呢?

毕竟我是没有力量的人,说也白说,写也白写,但是 ,我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老毛病,写写吧。因为,命运的分流,无情无奈,也无解,让我心痛!

写作本就是自我“疗愈”,仅此篇而言,应该是自我安慰吧。

(写于6月6日高考的前夕)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6d3348e0221ffcae6ebd91bf01cee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