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渴”的长江
今年夏天,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尽显“枯”态——汉江变“旱江”,嘉陵江变嘉陵“工”,鄱阳湖的湖床变“草原”,城市的亲水平台无水可亲。
那些裸露出来的滩涂,不同寻常的低水位,营造出“大约在冬季”的错觉。夏天本是江边耍水的时节,然而今年却难见往日的水深河阔。
罕见旱情
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江河来水偏少,水位持续走低,中小型水库蓄水不足,多地土壤缺墒,出现了多年同期少见的旱情。
直接关系到水位变化的三大因素——高温、降雨量与江河来水,同样在不断突破历史极值。
气温方面,副热带高压迟迟不走,像“锅盖”一样罩在长江流域,酷热无比。
降水方面,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来水方面,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偏少2~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
影响灌溉
夏粮已收,秋粮已播,后者是保障全年粮食产量的关键。眼下,全国秋收作物大多处于开花至灌浆的产量形成关键期,对温度、水分最为敏感。
“超长待机”的40℃高温天气,加上降水量普遍不足,不仅人有得热射病的风险,农作物也可能会“中暑”,出现高温热害。
持续高温天气对一季稻孕穗抽穗开花及灌浆不利;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等地高温天气较多,对夏玉米开花授粉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河南南部、陕西南部高温天气对棉花开花结铃不利,不利大豆花芽分化和开花结荚。
另一方面,高温少雨影响的是灌溉,农田用水变得紧张。我国农业用水大约能占到全国全年用水总量的六成。
影响航运
除了为中国南方六省数千英亩的耕地提供灌溉用水外,长江作为一条内陆水道发挥着巨大的海上作用,因此被称为中国的“黄金航道”。
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先集群,500强企业中有三分之一的总部位于该地区。
此番旱情,长江干线流量同比减少约47%,对航道运输安全造成影响。这难免影响航道通行。
为了避免航行货船发生搁浅,保证船舶锚泊安全,长江沿线多处航段也在进行疏浚、水上管制。
影响发电
长江横跨我国三级阶梯,西自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青藏高原,东连长三角入海口,水电资源十分丰富。
今年夏季,河流水位下降,连水库的水位都逼近死水位。水力发电能力断崖式下降。
作为全国的水能资源大省,四川面临着历史同期最高的极端高温、历史同期最少的降水量、历史同期最高的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此轮高温天气电力保供新形势,四川目前已启动三级保供电调控措施,保障民生用电,守住民生基本盘,打好保电“攻坚战”。
长江概况
概况 | 表现 | ||
源头 |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 | ||
流经省区 |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直辖市) | ||
流经主要地形区 |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 ||
流程 | 6300千米(世界第三长) | 中国第一大河 | |
流域面积 | 180万平方千米 | ||
流量 | 年径流量1万亿立方米 | ||
上中下游支流及特征(分界是宜昌和湖口) | 上游 | 支流 |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 |
特征 | 玉树以下河段落差大、峡谷多,水能资源丰富 | ||
中游 | 支流 | 沅江、湘江、汉江(长江最大支流)、赣江等 | |
特征 |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 ||
下游 | 支流 | 黄浦江 | |
特征 | 江阔水深、水流平稳、少支流 | ||
入海 | 东海 | ||
不同河流的名称 | 沱沱河 | 源头至当曲口 | |
通天河 | 当曲口至青海玉树 | ||
金沙江 | 青海玉树至四川宜宾 | ||
川江 | 四川宜宾至湖泊宜昌 | ||
荆江 | 湖北的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矶 | ||
扬子江 | 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 | ||
水文特征 | 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大,水位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较小,冬季没有结冰期 |
水能资源丰富
(1)原因:流量大,经过我国三大阶梯,落差大。
(2)分布:主要分布在在上游河段,集中在金沙江河段和三峡河段。
(3)主要水电站: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三峡(干流)、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丹江口(汉江)、安康(汉江)、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
黄金水道
1. 优势条件
(1)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2)通航总里程8万余千米,占全国内河航运总里程的3/5。
(3)流量大,下游地区流速较缓。
(4)沿岸地区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
2. 不利条件:
(1)表现:许多浅滩密布,水深不足等。
(2)整治措施:疏浚长江航道,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重点治理;修建三峡大坝,改善运输条件。
洪涝灾害
1. 原因:
(1)长江中下游洪水有三个主要来源: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北面的汉江。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水灾。
(2)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造成中下游河床泥沙淤塞严重。
(3)围湖造田:造成蓄洪能力减小。
(4)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造成排水不畅。
(5)“人水争地”:泄洪区住满了人,一旦洪涝发生,损失严重。
2. 整治
(1)上游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修建水库。
(2)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如上图);兴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
(3)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补充】
1. 三峡水利枢纽
(1)位置: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世界第一大坝:长江三峡坝体高185米,坝顶部宽15.18米,坝底宽130米,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长度达2335米,是世界第一大坝。
(3)长江三峡“蓄清排浑”:就是汛期来沙较多时,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在下游防洪承受能力范围内降低水库水位运行,这有利于排除泥沙,即排浑水,减少淤积。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
(4)优势: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防洪: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航运:建成前,宜昌至重庆之间仅可通行三千吨级的船舶,所以三峡的水运一直以单向为主。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该段长江将成为湖泊,水势平缓,万吨轮可从上海通达重庆。而且通过水库的放水,还可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不过由于永久船闸分为五级,因此通行速度较为缓慢,理论上过闸要2小时40分钟,在目前实际运行中,往往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通过。
发电: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广东省的南方电网。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由于长江属于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河流,尽管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大于伊泰普水电站,但其发电量却少于后者。
其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5)不利
不利 | 表现 |
局部气候的影响 | 降水、温度和温度发生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
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 造成大量的文物古迹被淹没,如原屈原故里等 |
地质灾害加剧 | 三峡库区系古滑坡、坍塌和岩崩多发区,水库蓄水后会诱发地震、滑坡和库岸坍塌 |
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 | 水位抬高,气候变化,大坝阻挡等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洄游等 |
库区水污染加重 | 大坝以上区域大量排入生活和生产废水 |
库区流速慢,自净能力弱 | |
淹没土地、耕地 | 水库蓄水将沉没土地、耕地 |
河口土地减少、海岸冲刷、海水倒灌、渔场受损 | 对上海影响:泥沙、水量、优质水体变少;水污染物、盐碱化、海水倒灌将会出现 |
大量移民 | 三峡移民约100万,移民资金330多亿元,占三分之一强 |
库区泥沙淤积 | 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流速度变慢,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
增加蚊虫孳生 | 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
2. 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因素 | 表现 | |
自然 | 水系特征 | 流域广,支流多,汇入干流的水量多,汛期的汇入水量大 |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来水,干流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易导致洪涝灾害 | ||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 ||
水文特征 | 汛期长,水量大 | |
流量大及水位变化大 | ||
含沙量大小易造成河床泥沙淤积 | ||
有无凌汛现象 | ||
气候特征 | 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 |
人文 | 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
围湖造田 | 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
3. 河流的治理措施
(1)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2)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
(3)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束水冲沙),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束水冲沙法,就是收紧河道,流速变大,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如黄河。最早使用这种方法治理黄河的是明朝著名水利工程师潘季驯,之后历朝历代都采用这种方法治理黄河。
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
真题展示
(2017·北京卷,36节选)读图,回答下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方法指导
河流水文特征与该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结合两河段地形、气候特征对流量、水位特征、含沙量、结冰期、落差(流速)等各水文要素进行对比分析。
读图可知甲河段流经山区,流域面积小流量小;纬度高结冰期长;落差大流速快。乙河段流经平原地区,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较短;地形平坦,落差小流速慢。
答案: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建立模板
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要素 | 描述角度 | 影响因素 |
水位 | 水位高低及其变化 | 多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
流量 | 流量大小及其变化 | 水源补给的多少和流域面积大小;流经地区的植被涵养、湖泊(水库)调蓄,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等 |
汛期 | 长或短,从×月×月 | 流域内的雨季长短(外流河),气温变化导致的积雪、冰川融水时段等 |
含沙量 | 含沙量大小 | 流域内的地形坡度(流速)、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率、土质等 |
结冰期 | 有或无,长或短 | 最冷月均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 |
凌汛 | 有或无 | 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发生在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
水能 | 大或小 | 河流流量;落差;峡谷 |
流速 | 快或慢 | 河底坡度、河道弯曲情况、冰情 |
2.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判断依据
要素 | 描述角度 | 判断依据 |
源头 | 发源地的地形区 | 等高线、河流流向等 |
流域 | 面积大小 | 支流、源头、分水岭 |
流程 | 长短 | 陆域面积(一般岛屿河流流程短);经纬跨度;比例尺 |
支流 | 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 | 取决于地形和降水状况 |
流向 | 自××向××流 | 地势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
水系形状 | 向心、放射、树枝 | 地形、地势特征 |
3.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思路
提升训练
(2014·天津卷,13节选)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1、图2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题思路: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具体特征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
答案: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项即可)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