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助8900万美元排雷,却不给乌克兰,乌雷区面积或30万平方公里

2022-08-11   烽火俊赫

原标题:美援助8900万美元排雷,却不给乌克兰,乌雷区面积或30万平方公里

【话说军世】持续数月的俄与乌之间的军事冲突,目前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因为乌军的“行动”有些升级的可能,这不仅让不断掏钱还被“背刺”的欧洲心烦,美国对于不断援助也是做足了“心思”,因为虽然美国的援助不断,乌军也偶尔有不错的“战果”,但是不断有消息指出,援助的武器并没有都给前线乌军,反而相当数量流入了黑市,且乌军前线也确实一直在缺少弹药。

乌克兰雷区面积或达30万平方公里,美8900万美元排雷援助却不给乌

此前,有消息指出,美国将给乌克兰再提供一笔89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乌克兰的排雷工作,地雷是一种生产较为简单、价格低廉的防御性武器装备,诞生的年代非常早,虽然现代的战争中各型高科技装备不断登场,并悄悄地改变了战场形势,但是地雷作为一种重要的廉价武器,在地面作战阶段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

单枚地雷可以对于步兵、装甲车甚至是坦克造成足够的杀伤和破坏,而大量地雷所构成的大面积雷场,则成为了阻滞对方地面部队推进的有效武器,因此不仅是守卫方会使用,进攻方其实也会使用,在二战时代,盟军的损失的坦克中,20.7%都是地雷造成的,在近几十年的局部冲突中,沦为战场的各国都遗留有大量的地雷,如2003年开始,美国打了多年的伊拉克战争,据联合国的估计,伊拉克至今仍有约2500万枚地雷或其他未爆炸遗留物,海湾战争后的科威特境内也有约500万枚地雷,预计目前世界上仍有超过1亿枚地雷或其他未爆炸遗留物。

而如今的乌克兰也是如此,据估计,乌克兰目前有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可能被布置了地雷,较为乐观的估计是,排除这些地雷大约需要5-7年的时间,而还有人估计,这项工作大约需要最少10年的时间,而且,排雷工作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人员、排爆装备,还有很重要的费用,这也是美国专门援助乌克兰排雷费用的原因。

1、美国8900万美元援助不直接给乌克兰

美国虽然不断地再给乌提供各类援助,但是不仅援助的额度距离乌的“要求(狮子大开口)”距离甚远,大多数援助也并不是直接给乌克兰的,其实是各类美国的各类企业和单位,然后再间接援助乌,这本身与乌内部的工作效率过于低fu下bai有很大关系。

此前就不断有消息爆料,美国和欧洲援助乌的武器装备明码标价的出现在了黑市中,甚至被前线士兵交易给了俄军,这不仅让欧洲各国担心这些武器会反噬欧洲各国,更让军工企业担心的是,较为先进的装备被俄军获得后,相关技术会被俄获得,并得到相应地反制能力。

另外,乌军虽然不断宣称有“百万大军”,实际这一数字已经说了几个月,确切地说,在开战之前,乌军其实就有相关的规划,但是目前乌军仍不得不将大量部队布置于俄军面前,实际能用于排雷这类工作的乌军或工作人员并不算多,且排雷工作本身风险非常高,需要相当的经验和技术,因此这笔援助不直接给乌克兰,而是给了专业组织和承包商,这些人员的培训和设备也由美国来提供。

2、大量“蝴蝶雷”出现,不仅威胁人员安全,也影响乌克兰重要的农业生产

埋设的地雷对于普通人员甚至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来说,都是难以及时察觉且致命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有着“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其大量土地都是肥沃的耕地,可以生产大量的粮食,如果地雷没有被及时清理,将会进一步影响乌克兰的粮食生产,而受到俄乌冲突影响的粮食危机,也可能会进一步受到较长时间的影响。

其实在此前的春季,部分区域的排雷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如俄军的控制区域内,为了保证顺利的春耕,俄军就出动了工兵和专业的排雷装备帮助农民排除耕地中的地雷,俄军拿下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后,部分国际团队也开始进入乌克兰帮助排除地雷。

相比较于反坦克地雷,反步兵地雷中,“蝴蝶类”是相当残忍的一种地雷,尤其是外形很容易被小孩子当做玩具,像一只蝴蝶一样而得名,这类地雷因为个头小因此装药量并不大,但是爆炸威力足以炸断脚、腿或者手臂,是一种专用于远程大面积布雷的压发式杀伤人员地雷。

此前,在顿涅茨克附近就曾经突然大量出现这一类的PFM-1型反步兵地雷,美国暗指是俄军使用的,而苏涅茨克市长认为是乌军干的,但双方都没有证据,该地雷为前苏联制造,乌军和俄军都实际拥有,乌虽然在2006年就已经是是《渥太华条约》的缔约国(该条约禁止生产、使用、储存或转让人员杀伤地雷),但是,目前乌实际仍保有数百万枚“蝴蝶类”。

不过,就一般分析而言,顿涅茨克本身就是亲俄的俄语区,战前就被俄视为自己人,俄军在此前行动中就为了避免伤及平民而减少了炮火的使用,在已经实际控制了顿涅茨克后,突然在倾向于自己、其已经控制的平民区附近撒地雷,这个逻辑并不算合理。

3、风险:地雷不仅会“自己跑”了,排雷效率也相对有限

不仅是蝴蝶雷,各类地雷在埋设后的排雷工作其实相当困难,虽然各类可用于配出地雷的装备相当得多,如利用坦克底盘发展而来的机械排雷装备,利用前方转动的铁轴和铁链引爆埋藏的地雷,又或者是利用爆炸物进行的爆破排雷等,但是,其实最为基本的仍是由人员进行的人工排雷。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形限制,如山谷、丛林等地域,机械装备难以进入,假如用爆炸物“将丛林整个炸一遍”来排雷,看似挺有效率,但不仅“环保少女”要跳出来“说两句”,实际操作难度也相当高,可能性却比较低,更像是“爽文”操作。

同时,布置和抛洒地雷时,虽然会有一定的区域或埋设地图,但是因为降雨等原因,埋设与土壤或地表的地雷会被水流冲得到处都是,地雷会“自己跑”,实际位置仍需要具体排查来确定雷区的实际范围和地雷的具体位置,这也是排雷仍需大量人员的原因。

来自俊赫君的胡说:效率很高的排雷鼠,有点被“捧杀”的味道

至于目前非常有名的“排雷鼠”,就效率而言,“非洲巨鼠”因为体重小,几乎不会触发地雷爆炸,排雷效率也较高,两只鼠1个小时就可以排查100平方米的地区,20分钟就可以完成相当于人类的5天的工作量,也很配合工作,很多文章指出,数据显示,这种小老鼠一只一年可以排雷1万枚,甚至是1.5万枚地雷,如果这样计算,地球上的雷区似乎几年内就可以被这些小老鼠排完。

其实,小老鼠们的实际排雷能力并不如很多文章中的那么“夸张”,此前退役的一只功勋排雷鼠“马加瓦”,号称排雷界的小英雄,在5年的时间内共计排除了109枚爆炸物(含71枚地雷),清理雷区面积22.5万平方米(也有文章说是430万平方米),是的,并不是1年上万枚,而是5年100多。

同时,排雷鼠虽然效率较高,但是训练时间并不短,一般半年左右才能达到83%的准确率,要达到100%仍需要数个月的训练时间,成为训练有素的排雷鼠,且目前只有冈比亚的有袋鼠才具有这类的排雷“天赋”,其他老鼠并不行,而这种鼠的价格也并不低,目前售价已经达到4万元。

另外,排雷鼠的主要工作是发现和确定地雷的位置,降低人员探查地雷时的触雷风险,提升发现地雷的效率,并不是清理地雷,排雷鼠虽然可以有效的发现地雷和未爆物,但是具体排雷工作还是需要人工或操作机械来完成,在“捧”和感谢这些排雷鼠的付出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人提及过背后默默具体排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