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欧美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装甲车辆,本质上与当年俄罗斯支持叙利亚组建“老虎师”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乌克兰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援助,就必须像当年的“老虎大队”一样,表现出可观的作战能力。事实上,之前乌军也是在装备的少量M-777、“海马斯”后,“数据”和媒体的战绩表现上佳,才得到更多数量的技术装备,尤其是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大量应用。
这意味着俄军装备的T-72、T-80、T-90系列坦克,会成为证明西方装备实力的优先选择,甚至优选的宣传“背景板”,也是乌军主动证明实力时选择的目标,甚至在俄军大意之下,“偷”掉几辆T-90M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从这一点上来看,早期俄军战线拉长,面临不小的失利几乎是必然的,事实上,当俄军装甲部队不能快速结束战争时,这样的结果似乎就已经注定。
尤其是,乌军按在西方新模式装甲部队成军后,按照西方情报选取一个较弱的俄军装甲目标,并在攻击得手后将后者残骸,以及交战资料发布到社交媒体上,都是用熟的操作手法。这都将会对俄军士气造成打击,并为乌克兰获得更多装甲援助提供舆论支持。
这本身与俄军自身装备体系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俄军虽然在表面上掌握战场主动权,但态势感知能力的缺失,又使得这种掌握并不具体,尤其是战场信息和情况获得的及时性方面;相比之下,乌军由于得到了西方情报体系的支持,战术表现更加灵活。
单一战术装备的优势,可以转化为具体战术的优势,但是扭转战局的能力不足,因为其比较容易被对应战术或暴躁的火力优势所翻转。但是态势感知能力的缺失,并不是单一技战术装备所造成的,而是整个装备体系在这一环节的缺失所形成的,这使得俄军在许多的战斗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虽然没有造成战场主动权的丢失,但是,也确实让俄军陷入了不小的麻烦中。
西方装备神话“碎一地”
当然,无论是M-777、“海马斯”、“豹2”、“挑战者2”,和俄军装甲部队交手的战果,更多还是战术意义,并不能迅速改变整个战场局势,更多是获得了媒体上的支持,和气势的优势。
但是,虽然这些西方装备在技术水平上很高,但是也同样很容易被摧毁,此前在坦克排行榜中常年“霸榜”的“豹2”,在这里同样飞了炮塔,还飞出了纪录,防护力超群的“挑战者2”,也同样有被摧毁的纪录视频,很早就参战的M-777、“海马斯”等装备,有战绩同样也被反杀,而德国提供的IRIS-T防空系统同样被俄“柳叶刀”摧毁。
在参战前和参战初期,这些装备被很多人寄予厚望,基本处于“单方面吊打”俄军的存在,也似乎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装备,但是这层人为添加的“滤镜”,随着战斗的推进,很快的就“碎一地”。
因为西方装备的“神话”滤镜,原本是在海湾战争等面对实力弱小国家中所建立的,但是面对体量相近的俄军时,这种情况出现翻转也就正常了,毕竟在缺少明显空军空中优势的支援下,地面装备的优势是很容易被逆转的。
这其实与乌军和俄军整体实力的差距有很大的关系,乌军的装备体系虽然在西方支持下,成建制武装起来,但是其装备生产能力已经被瓦解的差不多了,基本完全依靠外援,而在坦克等重装备上,欧洲已经拿不出多少库存,阿美虽然持续援助,但是相比较于战场消耗,还是有些吃力,也并么有给乌真正先进的装备,毕竟阿美的目标是持续的利用乌来虚弱俄,从装备销售的角度来说,也并不想自己的装备装备卖的好好的,就被打碎了滤镜。
如今,F-16也要参战的消息也传了很久了,也是被寄予厚望,基本处于“单方面吊打”俄军的存在,不知道到了乌克兰结果会如何。
同时,想要继续给乌援助的欧洲,其意愿也面临着撕裂,一方面是本身装备生产能力的衰退,库存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阿美已经获取并占据了乌的大部分利益,留给欧洲的并不多,反而因为能源问题以及不断地制裁,欧洲成了被薅羊毛的“冤大头”,而欧洲本身经济增量的不足,对于援助的民意也变得不那么坚定,毕竟即便是阿美的普通民意,也是关心自己更多过关心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