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风谲云诡,山涛屹立不倒,靠的是三大法宝

2022-07-13   历史新视角

原标题:官场风谲云诡,山涛屹立不倒,靠的是三大法宝

前几篇文章里,陆续点到一些有关山涛的信息,如嵇康托孤、举荐阮咸和刘伶等,作为“竹林七贤”里的老大,他很仗义,有机会总想着照顾小兄弟们,贤明公道,令人敬服。

在西晋那个动荡错乱的时期,自己脚跟站得稳,深得皇上信任,还不忘身处底层的兄弟们,有心有力拉他们一把。山涛不仅做到了,且游刃有余,那他究竟有什么安身立命的良方?

知道些内情的人说,他是皇亲,既是司马昭的表兄,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表叔,当然得势。但皇亲自古以来多的是,皇家的表叔也数不清,能得到“贤”这个非常荣誉的有几个?

近看《晋书》和《世说新语》,还有山涛的一些相关记载,也比较有趣,从中可总结出山涛的为官之道与为人之道,即使一千七百余年之后,仍然可以镜鉴烛照,发蒙解惑。

01法宝之一:???????

景元五年(264年),钟会与蜀将姜维达成合作意向,打算据蜀自立,他还矫诏要起大军讨伐司马昭。昭大怒,亲自西征平乱。当时曹魏的宗室都在邺城,临行前,司马昭找来山涛,与之密语:“老哥啊,西边的事我亲自去摆平,后方的事可就拜托给您了。”当即拔付亲兵五百,助其镇守邺城。其实山涛主要的任务是监视宗室的动静,免得后院起火。当时山涛的职务是大将军的属官,名为从事中郎,月薪六百石,但司马昭给了他特权——“以本职行军司马”,“军司马”可就截然不同了,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来的参谋长。

司马昭为什么敢于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山涛?他对山涛的评价是“在事清明,雅操迈时”,不过,山涛谨慎持重做事有度有节才是他最看重的。

一件有关喝酒的小事可以看出山涛的秉性。

据《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身为“竹林七贤”之一,不会喝酒,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山涛是老大哥,喝酒也是海量,据说得喝八斗以上才会醉。晋武帝司马炎表示不信,想试试这位表叔的酒量,于是召他进宫,准备了八斗好酒,让山涛开怀畅饮。

山涛快意挥洒,谈笑间好酒慢慢见了底,晋武帝命人悄悄添了一些,但山涛喝到八斗,就恭敬地放下酒杯,表示臣不能再喝了。

武帝认为他还有量,不妨再喝点。山涛回禀,臣喝酒过了八斗便有醉态,容易误事,所以自己立下了规矩,无论什么场合,以八斗为限,绝不逾越。

武帝信服,大有感慨:如此有度之人,做事断然没有胡作非为之理,让这样的人当官才最放心啊。

山涛饮酒,乃小事一桩,以小见大的是他立身行己有准则,八斗就是八斗,在皇上面前也是一样标准,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总结山涛保身秘术之一:谨而有节。

02法宝之二:

据《世说新语?政事第三》:“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咸宁初年,山涛已经七十岁有余了,他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并不贪恋权位,几次上表陈情,请皇上放他这把老骨头退休,但是晋武帝司马炎还是对他很倚重,“匡佐之勋,朕所倚赖”,表示离不了他,于是又加官进爵,让他任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还被授为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事务。

山涛在吏部干得非常出色,确实有慧眼识人之明。每逢官位有缺,他总会精心选出几个合适的人备用,当然其中有皇上想用的人,也有他认为可用的人。一些官员不了解详情,认为山涛凭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随意用人,甚至有人在皇上面前编排他的不是,司马炎还亲手写了一封诏书警告他:“用人的标准是才干,不该遗漏疏远孤贱的人,教化才能遍行于天下。”

但山涛心里有数,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一年以后,众人的意见自然平息。何故?山涛把他所荐拔上奏的人物,列名成册,当时称为《山公启事》。从中可以清楚看出,经他推荐取用的官员都贤能称职。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人名陆亮,上任不久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罢免,可此人正是皇上自己选用的,当时山涛认为不可重用,还据理力争,但司马炎不听,果然砸了脚。

山涛任人唯贤,在朝中德高望重,年逾古稀,数次请退,皇上就是不准。那一年弟媳死了,他借着这个机会跑回家乡,赖着不肯上朝了。司马炎于是下诏说:叔啊,这边可是还虚席以待呢,您要是身体不舒服,我就派去轿子把您给抬回来!

山涛没办法,只好又回来任职。当时的一些贵族子弟,如和峤、裴楷、王济等人都很仰慕推崇他。有人在阁道的柱子上题写:“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秋,王济剔嬲不得休。”“大牛”指的是山涛,(一直以为“大牛”是一个网络词,哪里能想到,是人家一千七百年前用剩下的?)“鞅”:驾车时套在牛脖子上的皮套,“秋”:拴在牛屁股后的皮带,“剔嬲(niǎo)”:插科打诨,纠缠不休,意思是这些青年才俊都愿意追随在他的鞍前马后。

山涛除了取仕公道之外,别人更佩服他的正派节俭,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与糟糠之妻相濡以沫,从不养婢妾,俸禄赏赐,都散发给亲戚故人。

总结山涛保身秘术之二:正而无私。

03法宝之三:

所谓明眼人,眼睛揉不得一点沙子,但是处在山涛的位置上,如果是那样,估计早就锒铛入狱,甚至身首异处了。

钟会是个阴险奸邪的小人,山涛的好朋友、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正是他劝说司马昭杀害的。

但山涛与这样的人却能和平共处,这也是后世有人一直诟病他的一点,但山涛自有他的行事方式。匹夫一怒,血溅五步,这不难;但要保住自己,保住友人的孤儿,用有限生命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则不容易。

有一段时间,钟会和裴秀争权,不可开交,山涛居中自守,公平对待,不偏不倚,让两个人都“无恨”。

山涛的原则是:和光同尘,但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点,据《晋书》记载,他还有一个“悬丝尚书”的典故。

他主持吏部多年,官员的升迁大权就掌握在手里,有多少人想给他行贿可想而知,但山涛基本是礼貌拒绝。

但有一个人例外,此人名袁毅,当过鬲县县令,性贪而行污,拿着大把的钱跑到京城来行贿。他认为有用的官邸都拜访到了,山涛当然也是重点。

山涛收到的礼物是“生丝百斤”,看官可别小看了这些丝,在古代它的价值堪比黄金。

山涛并不想要,但其他官员都收了,如果他拒绝,则在别人的眼里成为潜在的危险,招来敌视和对立。于是山涛决定还是收下,并且藏在阁楼上。

后来袁毅的事情败露,被槛车解送京师廷尉受审,受贿人的单子列了出来,赃物被一一追索。山涛取出生丝上交,丝上积满尘土,封条印章都未曾动过。

正因为他能够“在众乐同”,所以才能“游刃一世”,这是东晋史学家袁宏对他的评价。

总结山涛保身秘术之三:和而不同。

公元282年,朝廷进山涛为司徒,位列三公。他已经官居极品,但还是上表“乞求骸骨以归故里”,皇上依然不准。

但这一回,已经年近八旬的老爷子知道时日不多了,执意辞官,终于拖着病体回到了家乡。

第二年,山涛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在“竹林七贤”中应该是高寿了。司马炎多有赏赐,下诏厚葬。有人上奏说:“山涛老家仅有房屋十间,但子孙众多,容纳不下。”司马炎于是又下诏出资给修建了新院子。

王戎对山涛的评价是:“如浑金璞玉,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他说的是一般人,嵇康当然知道山涛的器量,故而在写了绝交书并大骂了他之后,临终前还把儿女托付给他,成就一段君子之交的千载佳话。

参考文献:《晋书》《世说新语》《艺文类聚》《两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