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强制推行剃发令,主要针对的是江南士大夫阶层,目的在于通过改变其服饰和发式,使之臣服。
实话说,那时清军的确为此进行了血腥镇压,大多数汉人都剃发且蓄辫了,有些比较顽固的江南士大夫没有剃发,他们躲了起来,但在康熙年间便先后死去,其影响力渐趋于无。
康熙帝崇尚汉文化,故江南地区的政治空气一度解冻,随着康雍年间清朝统治逐渐稳固,剃发令的执行也开始形同虚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般来讲只须剃光前额和鬓角即可,但事实上前额和鬓角也不必完全剃光,留一些亦可,辫子的长度同样没有严格限制,有人甚至几乎不留辫子了,只是把头发往后一梳,梳成一个髻扎起来。
对剃发和蓄辫要求比较严格的主要是旗人和体制内人员。旗人是清朝统治的基本盘,自然不容有失。满洲人自不必说,入旗的蒙古人和汉人也要完全按照要求剃发蓄辫。体制内人员,通俗讲就是当官的,大到大学士,小到差役、衙役,只要是在清廷内部供职,代表清廷做事的,都要剃发蓄辫。当然了,如果你想参加科举考试,也要按要求剃发蓄辫。
到乾隆年间,天下承平,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多,自然都留起了发辫,而民间也出现了自下而上的竞相效仿,普通百姓看着官员们留发辫,他们也学着当官的,纷纷留起了发辫,国人的发型这才逐渐稳定了下来。
至于边疆地区,如外藩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清廷并不严格推行剃发令,而是因俗而治,允许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服饰和发式。而对于当地的汉人和旗人,则须遵守剃发令的要求。
而且,在边疆地区,剃发蓄辫甚至是少数贵族和功臣拥有的特权,大家趋之若鹜,怎奈想剃发留辫,也是门槛极高的。
比如在道光年间,新疆回部的伯克们纷纷请留发辫,清廷也只是允许四品以上的阿奇木和伊什罕伯克蓄辫,四品以下者则不准。
由此可见,蓄留发辫已成为清廷拉拢和控制边疆地区贵族的一种特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