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如果继续用廉颇对战白起,最后的结果会改变吗?

2022-07-31   历史新视角

原标题:长平之战赵国如果继续用廉颇对战白起,最后的结果会改变吗?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说到兵家大忌,很多人都会想到“背水驻兵”、“临阵换将”等,其中临阵换将有很大概率影响军队的作战效率,因此它才会被古人列入兵家大忌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不少临阵换将的案例,就比方说长平之战。而针对这场战争,很多人也在思考:

如果赵国当时没有临阵换将,而是继续廉颇对战白起,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长平之战

据悉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当时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直接在长平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作战。

从性质方面来说,这场战争其实是一场战略决战。在经过5个月的作战之后,秦国取得了最终胜利,而后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卒”之事。

据悉这场战争前期一直是廉颇在领兵对抗白起,秦见赵国固守不战,干脆直接散布谣言,称秦国根本不怕廉颇,他们更怕赵奢之子赵括。

赵王听说之后,直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而赵括上阵之后,因为实际作战经验并不丰富,掉进秦国的陷阱之后便再也没有出来。

如果廉颇还在

很多人都说“如果廉颇没有被换掉,那么这场战争的胜利方或许会变成赵国”,不过当我们去了解一下此前廉颇与秦之间的交锋后就会发现:

廉颇离开并不是赵军失败的原因。因为廉颇在此前面对秦国王龁时,绝大多数主动出击均以失败而告终,若非如此廉颇也不会选择防御战。

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进行防御战,那么赵国就必须保证自己拥有足够的粮食,以满足廉颇展开后续的防御作战。

可是赵国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一直被动防守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说不定还会因为错失良机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王才会选择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替代廉颇。而赵括本人也算是一个拥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人,只是此人过于依赖理论知识。

这就导致他在遇到秦将白起的时候,没有做到变通和谨慎分析,于是赵国战败了。可如果当时没有临战换将,那赵国也不见得能够取得胜利。

补充

由于前面我们提到了“赵国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那不妨我们在这里简单补充一些秦赵两国的农业差距。

首先赵国所拥有的地图肥沃程度就不如秦国,当时秦国主要占据着巴蜀之地,其中成都平原是难得的肥沃之地。

而赵国的当时主要的耕地却集中在河北平原、山西和河套地区,其中山西地区也只有太原和大同适合种植农田。

除此以外,赵国还没有像秦国那样经历“商鞅变法”,整体种植效率也比不上秦国,如此一来,赵国的粮草丰度自然会比不上秦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