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同样的想法:孩子还小,家长需要在各个方面给小孩指导。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时候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从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到长大后的工作生活,婚姻状况,父母可能打着为孩子好的想法出发,可结果却容易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失去自我想法。
小琪是个四年级的学生,一天,学校组织了一场公益的募捐活动,来帮助贫困山区没有办法上学的孩子。
小琪的同桌小芊本想着回家跟父母拿钱,结果因为功课较多,她就忘记了这件事。隔天当老师讲募捐箱摆到讲台上的时候小芊才猛然想起。由于自己忘记带钱又很想帮助参与募捐,小芊便向小琪借了十块钱,并告诉她隔天归还。
这天放学,小芊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结果晚上在家长群中,小芊的家长在群里讲了这样一段话:"小琪妈妈,我们家芊芊也没什么零用钱,而且孩子们都还小,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挺好的,希望不要有金钱上的来往,欠你孩子的十元钱,我让芊芊明天还钱。"
小琪的妈妈有点无奈,十块钱只是孩子彼此简单的相借,其实没有必要在群里说,或者私聊她也可以。
家长的干预,其实是很难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且还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1、孩子的独立性弱
家长一味的干预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在影响孩子做自己的独立判断。家长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孩子的能力便无处施展,什么都学不会自己去处理。这样子无论孩子的如何长大,独立性永远都会停滞不前。
2、父母与孩子间关系变得紧张
孩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如果父母一味的挡住孩子施展的手脚,很容易引来孩子的逆反。家长又会因为孩子没有听自己的想法,而彼此间产生争议和矛盾,影响彼此间的关系。
1、让孩子独立的处理
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他没有向家长"求救",家长就应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旁看着孩子自己去处理,孩子间的问题靠着孩子自己处理,有时候反而显得容易。
2、理性的提供帮助
当孩子向家长寻求意见的时候,家长需要的是理性的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去学习,这件事情我来解决"。这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家长的,家长需要的是在一旁提出建设性意见,也不能强要孩子去执行。
家长很容易因为"孩子是我辛苦抚养长大的,理应听我的话"而去干预孩子的行为活动。父母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都希望他能够走对路,所以希望帮孩子规避掉所有的风险。事实上,一个孩子要成长和长大,遇见困难独立解决困难是必经之路。父母的干预在某一方面上可以说是成为了孩子长大的阻挠。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