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雷区:第一份工作,真的别去小公司

2019-08-01     学掌门

前两天有个研二的学生私信问我,毕业后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大公司虽然晋升慢,但是够稳定、福利也好...小公司听说又有很多行业大牛直接带,成长会比较快...”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学生来问我相同的问题,我不想给你什么模棱两可的答案,只想告诉你: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尽可能去大公司。


大公司:高薪才是对人才的尊重

我毕业那会儿,拿Offer比较早,但室友要比我惨得多。

有一天,她刚回宿舍,包都还没来得及放下,就开始跟我吐槽面试到一家奇葩公司。

那是一家团队只有20人左右的创业公司。

一开始,老板把项目讲得神乎其神,说是什么“风口行业、发展前景好、现在入局以后坐享其成。“

结果谈到薪资的时候,又以“这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就是这样”“工资不重要”“年轻人要注重成长”为由,给她开出了“试用3000,转正4000”的底薪。

看着对方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室友又好气又好笑:我好歹也是211毕业的,就值这点钱?

这种情况在规模成熟的大公司很少会出现,因为他们知道:“高薪,才能抢到与留下更好的人才。”

像是BAT等大厂,应届生年薪普遍在15w以上,研发岗更是20w起跳;大型房企的薪资也在15w以上,即使是薪资没那么有优势的快消行业,也能给到年薪12w的待遇,还没算上每年5%到7%的涨幅。

这些待遇,你在小公司待个2-3年也不一定能拿到。

在薪资之上的,是大公司完善的福利保障。字节跳动为每一位员工,每月都提供1000-1500的住房补贴,这在小公司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小公司唯一的福利,可能就是每周一次的下午茶,与“真”不定期团建。

大公司能给你最大化的保障,让你在奋斗过程中,起码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去了大公司,你的职场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宽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首因效应,就是你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你今后的行为、活动或心理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这个概念就好比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

大公司这个职场“家庭”给你带来的影响,是目前大多数小公司远不能及的。

1.良好的工作习惯

经常有人说,在大公司工作会沦为螺丝钉,在小公司才有更多挑战、快速成长。

但实际上,对于刚出象牙塔的学生,在职场首先要做的,是打牢根基。

大公司工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良性的工作运转下,每个流程都力求规范,快速走出学生状态,养成职场思维习惯。

这些才是你的职场第一课需要学习的。

很多应届生因为第一份工作选择了小公司,缺少扎实的历练,在心理建设和专业处事上的方法都很匮乏,导致之后的工作普遍不稳定,频繁跳槽、受挫的几率大大提升。

2.优秀的圈子、广阔的眼界

周末的时候,一个拿了普华永道Offer的学员来找我聊天,说自己进了公司之后,发现接触的都是一些500强的甲方。

一开始她还紧张得不行,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生怕做错什么。

后来在接触过程中,她发现这些大佬不仅人超级nice,而且眼界也格外广阔,他们朋友圈发的,都是一些她不曾关注的行业机遇,市场格局等话题。

这一切都让她又兴奋又憧憬。

曾经看过一篇叫做《除了头等舱和高年薪,高盛投资银行还给了我什么》的文章,里面有一个情节,讲述作者在工作的两年内:

参加了6个港股和美股IPO项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业的霸主,总融资超过250亿元人民币,还结识了很多行业大牛、名人。

他这2年时间的经历,可能是一般人在小公司永远都见识不到的。

眼界、人脉,是一个人不断升值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往往只有大公司才能给到你。

3.终身受用的名企光环

我之所以这么坚决地让你选择大公司,更关键的原因是:

大公司的“光环“,会成为你一生可用的资源。

想象一下,如果毕业后你进了BAT、TMD之类的大厂。工作1、2年后,你因为种种原因打算换个工作,这份大厂经验就是你最好的背书。

因为专业能力、个人性格品质,这些东西的可判断性很弱,而过往的工作经验,是最直接有效的评估办法。

如果你有意识地去查查一些大佬的背景,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曾经的经历都金光闪闪,身上的标签往往是:

“前腾讯高级产品经理“,”前波士顿咨询师“”前宝洁市场总监“等等。

在大公司的所有经历,最终都会内化为你的自身价值,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我知道,进大公司,真的很难

从你选择第一份工作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赛道,你和同龄人的差距也就此拉开。

但对应届生来说,校招是一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大公司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你要跟800多万毕业生竞争。

像BAT、四大、宝洁这些Top级别的大厂,每年校招录取率都不足5%。

如果你真的想拿到大公司的Offer,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好求职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你想进的公司、岗位,会倒逼你不断为之努力。

来源: 爱思益求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ggPXWwBUcHTFCnf1i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