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个叫做“情感账户”的概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银行账户,想让这段关系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给彼此带来滋养,双方就要定期往情感账户存款,情感账户里的金额越多,你们的关系就越牢固。
不管是同事、朋友还是恋人、家人,想要跟对方保持关系的和谐,不仅要学会定期“打款”,还要尽量避免“提款”行为,防止情感账户的“透支”。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际交往不顺利,就是因为无意识地做了很多“提款”行为,一次两次可能没事,时间久了,你们的“情感账户”就空了,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今天,Taka 就先讲3个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容易踩的“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不就是……吗?”
《奇葩说》第5季有一期,马薇薇讲述自己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高晓松想安慰她,说: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的比你惨多了。
蔡康永马上说:你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能够跟痛苦中的人讲说“你那个不痛,我这个才痛”。
想一想,当你跟朋友倾诉一件自己很难过的事情时,如果得到这样的回应:
你这个不算什么,我那时候……,那才是真的难过呢。
不就是……吗?没什么大不了的,睡一觉就好了。
多大点事啊,至于这么伤心吗?
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会觉得对方完全不能理解你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忽视,说不定下一次再遇到事的时候,再也不会愿意跟这个人说了。
可是,很多时候,当身边的朋友跟我们倾诉自己的委屈和难过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样安慰别人,一些无意识的语言和行为,很可能就会让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一个误区是,为了能够安慰到对方,马上跟对方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然后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理解”只是我们以为的“理解”,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方。对方感受不到理解,反而会觉得你很敷衍,不够真诚。
还有一个误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别人的经历,评判对方:
不就是失恋了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当时分手的时候比你还伤心呢,不是照样该干嘛干嘛吗?
我们需要承认,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看待事物的方式都不相同,“理解”和“设身处地”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你觉得他为弄丢了一本书魂不守舍有点矫情,却不知道这本书背后有着怎样的回忆。
你觉得她为一句无心之言难过有点小题大做,却不知道人跟人的承受度本来就有差别。
与其假装“理解”,不如承认自己也许真的无法感同身受,提供支持和陪伴就好。
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另一个人,但我们仍然可以尽自己所能,给对方力所能及的尊重和关怀。
2、“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每个人都不喜欢“事后诸葛亮”,可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无处不在。
最典型的可能就是一些父母和长辈,经常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放在嘴边,当你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走了弯路,最后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让你当初回来考公务员的,你不听,现在工作遇到问题了吧。
当初让你选那个专业,你不听,现在后悔了吧。
一直跟你说你那个梦想不太靠谱,现在怎么样,碰壁了吧。
虽然我们都知道父母是为我们好,但是这些话听起来总是感觉不太舒服。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就因为这件事跟父母大吵了一架。
她刚刚跟前男友谈恋爱的时候,父母就强烈反对,她一直坚持,但是到后来,自己发现的确不适合,就分手了。
几年的感情,刚刚分手还是很难过的,回到家跟她妈说,她妈也很心疼,很想安慰她,但话到嘴边,就成了:“我就说那个男孩不行吧,你还不信。”
她当时就炸了。后来跟我讲她当时的心理感受:分手之后本来就很难过了,心里也有点后悔,觉得当初父母说的是有道理的。跟我妈说,其实是很想得到安慰的。
可我妈那么一说,就觉得她根本不关心我的感受,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一下子就特别委屈,受不了了。
那天跟朋友聊完天,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发现“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之所以会让人那么受伤,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你要听我的。
这种沟通方式,重视“对错”超过重视对方的感受,没有把自己和对方放到平等的位置,会让人觉得被操控,而不是被关怀。
朋友、亲密关系也是如此,与其做一个“领导者”,告诉别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要听我的”。不如做一个“陪伴者”:我会告诉你我的想法和态度,而你也有拒绝的权利。即便你不会按照我的预期去做,我也仍然愿意给你理解、陪伴和支持。
3、“都挺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或许你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面对职场、家庭、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或者在跟别人发生分歧时,明明心里不舒服,但因为害怕冲突,总会选择逃避或顺从。
工作上明明有很多困惑,被上司问到的时候,却只会微笑着说:挺好的。
跟朋友产生了矛盾,心里很不开心,被问起的时候,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没事。
男朋友的一个举动明明你就很介意,但因为害怕对方觉得自己多事,就装成毫不在意的样子:嗯,挺好的。
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反而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问题不会自行消失,内心的不满长期积累下来,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小情绪会变成大爆发,明明当时几句话就能理清的事情,最后很可能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一味避免冲突也会阻碍两个人真正的了解,久而久之,连沟通的欲望都没有了,关系就走向了冷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冷战”有时比“吵架”更有杀伤力。
这样的“都挺好”,归根结底是对“冲突”的恐惧。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抗拒“冲突”的:“温良恭俭让”,“相敬如宾”,都是为了避免冲突。我们会觉得出现“冲突”就代表这段关系是不好的,是有问题的。
但其实,“冲突”并不意味着“不好”、“不对”,只是“不同”而已。
工作中有问题,说明你的需求和能力跟公司对你的期待出现了差异,是“不同”的。
朋友间出现矛盾,说明你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是“不同”的。
亲密关系中的不开心,说明你们两个人的需求和期待是“不同”的。
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如果你能改变对“冲突”的看法,就会发现:冲突,其实意味着沟通和了解的开始。
它让你放下对这个人的完美期待,开始接触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感受,然后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跟朋友闹矛盾,最后两个人坦诚沟通、放下心里的芥蒂重归于好的时候,友情就得到了升华,两个人会比之前更加了解对方,更加亲密。
相比于“都挺好”,直面冲突、积极沟通,反而能让你收获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来源:重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