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建筑防水材料质量监管力度增强,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1、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发展历程
我国防水材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阶段。
古代几乎可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的防水材料主要就是茅草,随着时间的推移,瓦片取代茅草成为了主要的防水材料,现阶段我国仍有许多的居民建筑使用瓦片作为防水材料,但现阶段的瓦片在防水性能上已远优于古代,且具备一定的美观功能。
近代从发现天然沥青并用于防水材料开始,最初的沥青油毡起源于欧洲,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我国的生产应用始于40年代,即起始于纸胎沥青油毡第一个工厂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创建了一批油毡厂,此后纸胎沥青油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最主要的防水材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业的迅速崛起,对防水材料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带动了防水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新的防水材料品种不断问世,开发出了三元乙丙橡胶、聚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自行研制的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由于在沥青中加入高聚物SBS或APP等改性剂,改善了高低温性能和耐久性。防水材料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较少品种,已发展成为多门类多品种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不同类型和品种的材料性能和功能都不尽相同。
2、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产业链
3、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1)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整合加快。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呈现规模庞大但高度分散的特点,市场集中度较低,质量较低的产品在行业中仍占一定比例,市场竞争不够规范。近年来,行业整合加速,多种因素促进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2)建筑防水工程施工促进建筑防水材料销售
良好的建筑防水效果不仅取决于建筑材料本身质量和性能的好坏,也依赖于建筑设计、防水施工等环节的融合和优化。如果建筑设计本身不合理,或者防水施工环节存在瑕疵,即便性能良好的防水材料也无法发挥良好的防水效果。
但长期以来,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的建筑防水领域在建筑设计、材料生产、工程施工等环节相互分离,从而使我国的防水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防水效果难以有效提升。目前,为了解决上述矛盾,目前少数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不仅生产具体的防水材料,而且会利用自身熟悉防水材料特性、掌握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流程等技能,将防水服务进一步向前端延伸,通过参与建筑防水设计,提前将建筑物的防水问题纳入建筑设计阶段,为客户提供科学的防水设计理念,为客户的防水工程施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既可以帮助客户在保证防水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防水工程成本,又可以通过对客户需求的深度发掘促进防水材料销售业务。
(3)国家对建材质量监管力度增强,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布2021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的公告》,针对八大类137个品种开展监督抽查,其中“建筑防水卷材”列属抽查计划第三大类第一小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22年版)》,防水涂料、防水卷材均被纳入监管范围;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质量常见问题防治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室外迎水面防水、室内房间不渗漏等方面做出规定,要求切实解决保障性住房质量常见问题;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2022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重点提升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品质,聚焦渗漏裂沉等质量常见问题;湖南、海南、青岛、浙江等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并推广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或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整治建筑渗漏问题的决心及对防水工程质量的重视,能够促使防水行业更加有序规范经营、进一步提升行业质量建设体系,最终让老百姓满意、消费者受益。
(4)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应用推广加速,为相关领域发展带来行业机遇
随着行业内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的意识不断增加,通过技术交流、工艺改进、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推行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探索经营方式及商业模式转变等创新驱动力,建筑防水材料的品种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已由房屋建筑领域为主扩大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桥、地铁及城市轨道、机场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建设等领域,以及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以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为内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不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政策的出台,未来几年,外部的巨大需求将推动优秀防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4、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是建筑材料领域中的基础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我国北方,一般每年一季度由于天气寒冷等原因,是建筑防水材料销售和工程施工的淡季;而在我国南方,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季节性主要表现为雨季施工量减少。
建筑防水材料主要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水、防漏等,其应用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5、行业壁垒
(1)品牌壁垒
我国现有排名前列的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均逐渐创立了自身的品牌,产生了较强的品牌效应。从建筑防水材料的终端客户使用情况来看,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防水质量和防水效果,大型终端客户均一般只对品牌防水产品进行招标采购。这种品牌效应的形成,一方面需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积累,新建的建筑防水材料企业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重点防水市场。
(2)政策壁垒
2019年9月之前,我国建筑防水卷材的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统一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受理、审查、批准、发证以及后续监督和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其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201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决定》(国发〔2019〕19号),取消建筑防水卷材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但该文件同时强调“对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要完善问题导向的监督抽查机制,加大对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上述相关监管政策对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提出了较高的产品质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政策壁垒。
(3)技术壁垒
建筑防水卷材及防水涂料都是由基本原料和辅助材料组成,不同类型客户对建筑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有不同的要求,该行业特点决定了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施工工艺以及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研制的独特产品配方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因此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既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不同客户对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不同要求,又要具备成熟的技术管理能力,以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就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原材料品种的确定、选用、配比及反应或混合等生产工艺是行业内的技术难点,大量中小企业因为生产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技术瓶颈而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因此,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较高的工艺技术要求,对新进企业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工艺壁垒。
(4)营销网络壁垒
建筑防水材料的使用区域范围遍布全国,为了紧贴全国各地客户的需求,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全国性营销网络,利用营销网络优势,不断抢占市场先机。我国现有排名前列的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不论是通过经销商销售,还是直销终端用户,均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并逐步完善其营销网络。
而对于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其建立全国性营销网络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此类投入可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且需要长时间的经营积累,其在进入本行业的初期,受限于营销网络的不健全,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6、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细分市场调研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后评价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L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