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子行业发展的因素以及行业壁垒
1、种子行业产业链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产业链可分为“育种—制种—推广”三大环节,其中育种是种子产业的基础和关键,主要是基于种质资源库和性状组合,培育出具有不同产量、抗性、农艺性状和成熟期的新型品种。
种子产业链:从农业种植产业链来看,种子处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包含种子的研发、培育和采摘,中游为种子产品,下游为种子的种植环节。从种业内部产业链来看,包括育种-制种-销售三大环节,其中育种是种子产业链的核心,制种为中游环节,是种子从研发到产成品的过程,销售则主要通过经销商和零售商完成。
2、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法规支持
种子行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产业,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 年来,国家组织种子工程建设,推动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后国家还相继颁布了《种子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等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为我国种子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我国对优质作物种子出台了良种补贴政策并不断加大补贴范围和规模。
2)研发政策向企业转移
种子行业是种植业中科技含量较高的子行业,培育良种和种子加工需要强大科研技术支持。过去种子研发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由农业科研院所承担。近年来,国家围绕企业育种生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集中,支持建立育种基地,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研发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品种。以企业为主的研发体制推动了研发和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3)产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通过种子工程引导,国家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研发改良,品质区域实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等五类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持续投入,相继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农作物区域实验站,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分中心,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种子加工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等。上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品种繁育推广,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提升供种能力,有利推动了行业发展。
4)行业监督不断加强
为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国家近年来不断增强种子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通过清理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淘汰不合格种子企业,提升种子企业整体实力;通过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打击假劣种子和侵权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通过公开物种相关信息,提高农业部门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开展种子执法年等活动,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和种子产业安全。
(2)不利因素:
1)资金缺乏,种子加工技术设备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制种企业资金缺乏,种子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数制种企业种子收获后采取自然晾晒,单机加工,种子含水量等各项指标难以有效控,成品率不高,无法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需要。
2)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庞大,排名全球第二,但行业集中度较低,前五大公司市占率仅 12%。虽然国家出台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等政策,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但行业“企业多、分布散、集中度低”的竞争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我国种子行业呈科研机构、民营种业公司、外资种业公司等多个市场主体共同竞争的局面。其中,民营种业公司日益成为中国种子市场的主力。由于种子产品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为争夺市场资源,各大种子企业都在全力拓展销售网络,种子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3)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缺乏
种子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种子研发工作技术含量高,对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依赖性较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育种工作主要由农业科研院所完成,技术人才普遍较为缺乏;在销售环节,企业需要大批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销售与农技服务人员。特别是上述人员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制约了我国种子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4)种业制种成本上升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工资水平的增长和社保体系的建立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此外,种业的原材料价格也呈上涨趋势。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使得种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经营压力增大。
3、行业竞争壁垒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4-2030年种子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十四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L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