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是推动和指引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它是影响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因素。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兴奋程度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全孩子自觉快乐地学习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每个学生的修改特点和需求特点,将这些需要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孩子通过学习活动满足他们的需要。例如,有的孩子成就动机强,注重竞争,注重他人的评价,则鼓励他在学习上和他人展开竞争;有的孩子交往动机强,注重他人特别是老师家长对他的评价,则鼓励他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激励的方法有很多,家长们可以从自己孩子的修改特点和需求出发引导。
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学习
一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总是喜欢给予孩子物质奖励、金钱奖励等,但效果并不能持久,经过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后就自动失效了,反而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我学习,就是为了你的奖励,既然你的奖励没有了,那我还学习干什么?”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正确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并不只是意味着掌握知识点、考试成绩、父母责罚、老师批评,更意味着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
我们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适时地将它转化为内部动机,要让孩子真正地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只关注学习活动带来的收益。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利用榜样的作用,多讲一些名人废寝忘食地学习的小故事。课后,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验证他们学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的东西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多赞许孩子取得的进步和为克服困难所做出的努力,这样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了。
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归因态度
不管学习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都可能会归结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能力和智力方面;二是学习精力投入方面;三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方面。
现在研究发现,不管学习是成功或者失败,如果学生将结果归结于能力、智力或精力投入方面,都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盲目自信或过分悲观。
这两种错误的自我认识都会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起到消极作用,都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提高成绩。而最后第三种自我认识不仅具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降低或摆脱因为不努力而产生的内疚感,也能使学生避免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低能感。最重要的是,这种归因可以将失败的结果转化为“需要解决某些问题”,从而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上。
总的来说,学习活动一一项周期比较长的活动,所以必须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