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高校“崇洋媚外”的一条规定,却很少有人反对

2019-06-22     四眼老师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

如果大家关注过高校招聘,很容易注意到,国内高校招聘老师,特别是稍微好一些的学校,对应聘者要求的一项硬性指标是“至少一/X年海外留学经历!”所以,打算进入高校的伙伴们,在学校期间就已经开始谋划出国留学,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指标。

有人并不理解,其实很多人多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有这样一条奇葩规定呢?有人开始纷纷指责学校是崇洋媚外、没有文化自信。其实,是否崇洋媚外还不确定,但没有文化自信却是真的。不信打开高校的招聘信息,即便是顶尖级高校,也会有这样的要求。

可是,在高校的招聘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规定,却很少有人提出反对。所以,肯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很多高水平的老师,也鼓励自己有志从事科研的学生,要尽可能出去走走看看,学习学习国外的新东西。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很多东西确实是国外先进。无论如何反驳,这是不争的事实。

还在上学的时候,很多学生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各种报销、项目走流程、写项目申报材料等等跟科研内容几乎没关系的流程性是无。内容之复杂、流程之繁琐,很多人想到这些事就心有余悸。极端的如当年西安交通大学自杀的博士,就是因为对老师这种安排的极度不满,才会想不开。

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参加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学术交流会议,要经过层层审批、各种签字,回来还要在报销时各种小心。稍微一点错误,就可能卡住流程。

而在国外留学的同学发现,花在流程上的时间非常少,不需要写各种繁琐的材料,几乎不需要应付复杂的流程。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国外的研究成果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很多人参与之后,得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之前就要把研究成果写好,否则根本得不到资助。之后还要经过各种验收、鉴定。整个过程把人的手脚绑得死死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大山里迷了路,眼前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国外的套路是先行动起来,不断尝试,然后找到一条走出去的路;国内的套路是坐在原地苦思冥想、苦苦思索,然后想出一条能够自圆其说的一定可以走出的路,然后开始行动;如果不能确定走出去,就不要行动,坐着继续想。

对于任何一个迷路的人来说,只要脑子没问题,肯定选择第一条方法。之所以去国外求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是为了学习国外这种做事的方法。

所以,即便这种“崇洋媚外”的规定一直存在,但很少有人反对。因为,确实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欢迎留言讨论。

多个关注多条路!

欢迎点击加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e0DFmwBmyVoG_1Zt59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