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中有段话,原文为“”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意思是说“”智谋不宜用,必定归依自然,这就叫做天下太平,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战乱不断,疾病、瘟疫和自然灾害频发,经历动乱的百姓和历代王朝都期盼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统治者也往往以以太平盛世为最高理想追求,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此寓意。
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家园与城市的命名上,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我们会发现 “太平”这个地名经常会出现。“时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 古人多以这种方式祈盼太平,祈求安居乐业、子孙繁衍。一时,“太平”在全国各地不断诞生,造就了重名之最。
然而,你立太平县,我也立太平县,就会造成重名困扰,古代由于通讯不发达,一时还能应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多地重名的情况就越来越不便了。1914,民国政府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国开展地名普查登记,结果发现居然有5个地方都叫“太平县”,给年轻的民国政府造成不少困扰。
“太平县!”
“到!”“到!”“到!”“到!”“到!”
点个名居然有5个喊“到”,怎么办,改名呗!一纸令下,其中4个县都被迫改了名,仅保留了1个“太平县”。那到底是哪5个“太平县”呢,且看慢慢道来。
先从诞生最早的说吧。这5个之中最早的是诞生于北周时期的太平县,位于山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到了北周时期,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县治就在今天的襄汾县古城镇。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也就是现在的汾城镇。何为敬德堡,当然是跟门神爷(右边那位)有关了。唐太宗天下大定后,分封功臣,其中就把汾城这块地方封给大将尉迟敬德,右门神封号鄂国公,因此敬德堡也叫鄂公堡。
1914年,民国政府在普查中发现太平县实在太多,就把这个太平县给改名了。因为此太平县临近汾水,所以就改为汾城县。1954年,汾城县与邻居襄陵县合并成襄汾县,原太平县治所在地就变为汾城镇。从北周一直到民国初年,此太平县存在了1300多年。
第二个要讲的是存在时间最短的太平县,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也就是现在的扬中市。宋代以前扬中地界一直是长江中的几个小沙洲,后来长江泥沙沉积,沙洲面积逐渐扩大,至清代陆地成型,因沙洲淤积而成,此地就被取名太平洲。光绪三十年(1904),清庭在此设立太平厅,隶属镇江府管辖。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太平厅改名太平县。同样在1914年,此太平县也被改名了,因此地成型于扬子江中,就取名为扬中。从1911年正式取名太平县,到1914年改名,此太平仅存在了3年。
第三个太平县位于浙江省,也就是台州温岭市的前身,温岭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闻名。唐至明代这地方一部分属台州黄岩县,另一部分属温州乐清县。明成化五年(1469年),分别从上述两地划出一部分置新县,因此地境内有座太平岩,因此新县得名太平县,治所设太平乡。
1914年,此太平县也被改名了,新名称以县西温峤之别称“温岭”为名,称温岭县。1994年3月,温岭县撤县设市为温岭市。1469年至1914年,该太平县存在了445年。
第四个太平位于四川达州,现名万源。明正德十年(1515年)置太平县,四川太平县在历史上是川东北边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各路商贾云集,在军事上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秦川锁钥”之称,地理位置重要。
1914年,因同名太多被迫改名。因地处万顷池和诸水源头,新县就名为万源。1993年7月,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了万源市。四川太平县在历史上存在了399年。
最后一个说的是1914年被保留“太平”县名的太平县了。此太平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区。唐天宝四年(745年),设立太平县,属宣城郡。永泰二年(766年),撤销太平县,并入泾县,明代又复设太平县。1914年,民国政府确定保留安徽太平县,其他各地的“太平”们为此不得不改名。
1983年12月,此太平县名也没保住被撤销。以太平县、歙县的黄山公社、石台县的广阳公社和黄山管理局辖区合并成立黄山市,此黄山市为县级市,和现在的地级黄山市不是同一个。到了1987年11月的那次颇具争议的徽州改名运动中,由于地级黄山市的设立,县级黄山市改名为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