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秦皇岛市抚宁区的明长城脚下,有序地分布着数百座明清时代的古墓,一些古墓旁的石碑上,隐隐可见镌刻的“祖籍浙江金华府义乌县”字样。在从河北省秦皇岛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带的明长城沿线,分布着约150余个村落,这个村落里的居民世代保持着与北方传统不一样的习俗,这些习俗更像是南方的,更准确的说是很浙江省义乌市的风俗习惯接近。正式因为这个原因,这些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俗名——“义乌村”。
北方长城脚下怎么会有义乌村呢,这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及威震天下的戚家军有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司职平定倭患。戚继光到浙江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地区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义乌,在当地招募了3000人,在戚继光的精心领导和训练下,这支部队成长为一支震慑东南沿海,打得倭寇抱头鼠窜的勇猛之师,史称“戚家军”。 戚继光凭借“戚家军”平定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
《荡寇风云》剧照
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任命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蓟镇总兵官,调往北方长城一线,训练士兵、防患蒙古。随戚继光开赴长城前线的还有戚家军的3000多义乌官兵,义乌官兵随戚继光北上后,负责戍守整个蓟镇长城边关。蓟镇长城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年修筑的比较简单,不利于防守,戚继光到任后,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思想,用砖石木结构广建敌楼、障墙等设施,使得蓟镇段长城牢固异常,固若金汤。
当年戚继光在整个抗倭和戍边过程中,分5次总共征调了2万多名义乌官兵。其中,明朝后期戍边修长城的义乌兵武官有104名,当时征调到北方的义乌兵有的被戚继光派到长城沿线各地训练当地驻军和修筑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入海石城就是义乌兵所修筑,据《老龙头大事记》记载:“公元1579年(万历七年),都督戚继光指令参将吴惟忠筑老龙头入海石城七丈。”吴惟忠就是跟随戚继光而来的戚家军将领。
金山岭长城
老龙头
“义乌兵”随戚继光到北方后,修筑长城工程浩大,守边任务也十分艰巨。为了稳定军心,朝廷对北上的义乌官兵放宽政策,允许他们的家属随军守边。于是,不少来自义乌的家庭就在边塞定居下来。战事相对平缓的年代,守军官兵和家属在就近的山脚下盖起了房子,开荒种地,他们的后代也就在此定居下来,一代代繁衍。他们聚居的村子,就形成了义乌村。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义乌兵筑守长城的历史,慢慢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尽管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但是义乌村的村民始终口口相传的是“我们的故乡是浙江义乌”,对故乡的思念始终没有忘记。许多人一辈子都想回到自己的父亲、爷爷时常念叨的故乡去看一看,去拜一拜祖宗,但由于条件的限制,都带着遗憾离开了。
抚宁县板厂峪长城下的义乌村民祭奠祖先
义乌村的历史在当地都有明确的记载,天津市蓟州区《蓟县志》述,蓟县城内的两支王姓先祖分别是王家骥、王成宗和王成武兄弟,他们都是随戚继光来此镇守的义乌籍将领。辽宁省绥中县永安乡曹家房子村曹姓村民也是当年戍边的曹姓义乌兵后裔,祖籍在义乌市后宅街道曹村。
长城脚下的义乌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义乌当地和北方义乌村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相互之间知之甚少。1984年,一封来自东北的信被寄到了义乌史志部门,来信人说自己是到北方修守长城的义乌兵后裔,请求帮忙寻找祖籍地。这份信引起了义乌史志部门的关注,之后开始专门查找和收集这方面的史料,随着越来越多的线索被发现,2002年时义乌专门派出人员赴北方实地调查。在绥中县永安堡乡的曹家房子村,他们找到了当地修编的《曹氏家谱》,经与义乌后宅街道曹村《稠岩曹氏家谱》比对,完全对应其记载的外迁情况。之后,调查组在河北、辽宁、北京和天津的长城沿线,陆续寻访到了义乌村,并都确认了家族渊源。
义乌村村民回乡
2010年,在调查组的安排组织下,11名不同姓氏的义乌兵后裔来到了义乌,来到了这片他们祖祖辈辈思念了几百年的故土。 他们的宗族都以最盛大、最隆重的礼节来迎接这些漂泊在外的亲人,那一天,义乌的大街小巷比过年还要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