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女人就该有女人的样子?打破那些看不见的性别偏见

2020-03-08     Momself

文 | Momself 主创团图 | 网络


一个只有2%的人能答对的问题

今天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想请你先来猜猜这个小故事的答案:


深夜,一对父子在高速公路上,爸爸开车,儿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


但很不幸,他俩遭遇了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重伤,并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抢救。


医院的主任医生赶到手术室准备进行手术,但当病人送到时,医生看到病人后大叫“这是我儿子啊,怎么会是他!”


请问,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测试时,想了很多答案:


是两个父亲的家庭吗?毕竟国外这样的家庭不少;

是医生认错了自己孩子吗?不然怎么解释?

还是说孩子的爸爸分亲生和养父?


其实答案根本没有那么玄乎,因为医生是孩子的妈妈


你猜对了吗?看到这个答案,我被吓了一跳,因为我也没有往这个方面想!


这个故事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中的提问,班上一共105名学生,但想到答案的,只有3个人。


没错,无论男性女性,我们其实有太多人内心是把“主任医生”和“男性”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今天想跟你聊聊的,那些你未必意识得到的“性别偏见”


哪怕你像我一样,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性别平等的倡导者,但在事实上,我们的性别平等之路还远远没有踏出第一步。


看似优待,其实是反向的限制

你在生活里意识到过“性别偏见”这件事吗?


在中国,性别偏见是下意识的:


当你和别人撞了车,下车后对方看你一眼就会嘀咕“原来是个女司机”;


长得漂亮他们会怀疑“不会是去做了医美整容吧”;


话多说几句,他们就会嫌弃“女人就是话多”;


职场上好不容易拼到领导岗位,他们说“一定有内幕”“女强人”“她怎么可能有时间照顾孩子”;


女性甚至会对女性苛刻地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


还有很多没有被识别、深藏在生活经验之外的性别偏见,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思想、行动。


比如,你有没有哪怕一瞬间,想过有些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吗?


每年妇女节,公司大多会表示一下关心,发张超市卡、送束鲜花、放半天假,觉得很合理,毕竟是该庆祝的节日。


如果发洗衣液呢?你会觉得奇怪吗?


有网友昨天就大力吐槽了:



40多年前妇女节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更多女性从繁重而没有报酬的家庭事务中脱离出来,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事务中并作出贡献。


今天我们却依然用洗衣液鼓励女性继续回家劳动吗?


但当有人提出这个话题时,很多女性自己却说:有总比没有好,你是不是想多了?”——这句话才是性别偏见最大的功臣。


“面试时候问我是不是准备怀孕,告诉我现在的岗位压力很大,怀孕的话会很麻烦。我觉得这个问题让我很不舒服!”

“你是不是想多了,人家只是询问一下应聘者情况。”


“我的上司一直靠近我,无缘无故喊我一起出差。我觉得很不舒服。”

“你是不是想多了,他可能只是向你表达友好。”


“我去融资的时候,投资人说,你们创始团队中有没有男性,这可能会帮助你们做大。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

“你是不是想多了,他只是想帮你看到短板。”


“你是不是想多了”好多声音试图让我平静,心胸宽广的去接受“好意”,不要那么“敏感”


不,当然不是,当你哪怕冒出一点“这不公平”的感受时,性别偏见就可能存在。



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只是因为它基于深刻、长远的认知固化而成,这和我们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教育、社会制度、信仰体系,都有关。


它既让我们形成了性别偏见,又在不断影响我们去按照这样的偏见行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性别偏见对我们的影响从10岁就已经开始了。


所以那些无意识的性别偏见,如果你看不到它,你自然不知道它存在。


前两天看到的一段视频,舒适度很高。


视频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服务生端给女性的总是花花绿绿的鸡尾酒,却把啤酒给了男性。而实际上,明明啤酒才是女性想要的。



当然,女性不爱啤酒并非是特殊的,食物的刻板印象还包括女性更偏爱沙拉,而不是汉堡;更偏爱冰淇淋而不是牛排……



更多更隐秘的问题被深藏在家庭中。


Momself2019年推出了一份《8090后妈妈生存现状报告》,报告调查显示,有42.33%的妈妈期待一份事业并达成目标


但实际上,生完孩子后,有38%的妈妈放弃了有挑战性的工作,而选择上班时间更灵活自由的岗位。


是真的放弃,还是妈妈自己也天然地认为,我是家庭中为老公孩子付出更多家务和养育的那方?


不管怎么样,即便在这样的结果下,女性仍然会被认为,在家里照顾孩子,是比在外面工作更容易、更舒服的事。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尊重、获得了一些利益,然而实际上,这又会成为一种新的对女性权益的剥夺。


美国著名大法官金斯伯格为性别平等奋斗了几十年,她也曾警告说,任何看起来像是对女性的特别优待,最终都会反过来限制她们。

语言是偏见的温床


Momself 曾经做过一次关于女性性别态度的调查,在调研结果中,有一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


在被问哪个词离女性最远时,有超过50%的人选了“科幻”,有11.1%的人选了“富豪”,还有接近10%的人选了“车技好”。


我和王大米都是科幻迷,看到这个结果时,我们都很不爽,“什么鬼啊,性别跟看科幻有什么关系!”


“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什么样子呢?他们通常会这么说:



而当我们成为妻子、母亲,他们又说“当妈就该有当妈的样子”。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女性。


女权主义者阿迪契在她的小书《亲爱的安吉维拉》中说:“语言是我们的偏见、信仰和臆断的温床”。


她举了一个例子:当她意识到语言的伤害性时,她把以前常说“她为他生了个孩子”,改成了“她和他生了个孩子。”


你觉察出了里面的区别吗?


在性别偏见中,受伤的未必会是女性,男性同样是受害者。


网友罗套套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说自己不太会因为性知识而感受到羞耻,这让她成为了一个在这件事上充满自信、并以此作为自己知识武装的一部分。



这件事发生在她的初中!


看到她回怼初中男生的这个场景,我才明白,为什么文化中要用性器官拿来作为辱骂的语言。


遮掩、羞耻,大多是因为不够坦诚自信地把这件事看做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事情来对待。


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语言偏见的受害者,部分男女。

今年妇女节主题:我们是平等一代


问题来了,2020年了,这隐秘又历史久远的性别偏见,能被改变吗?


答案是:很难,但是永远不要停止争取。


最有可能打破这种性别偏见的,是看到它、认出它并且努力试着摆脱它的影响,永不停歇地挑战它。


我们刚入职的主笔土土,上周就获得了一次抗争的胜利:


年前她来面试Momself时,一拍即合。


当她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新工作,却因为上班距离太远而和家人产生了分歧。


老公让她自己做决定,只是说:“我觉得有点远,这样算下来,你每天6点多就要起床了,晚上加个班回来可能就得10点多了。”


婆婆提起了今年要小孩的事:“到时候怀孕,路上这么折腾,你吃不消的。”


公公一直不喜欢土土以前经常加班顾不上家的状态,换个工作,就希望她不要太忙:“家里过得去,钱少赚点没事,在家附近找个轻松一点的工作,还能把家顾上。”


大家表现出来的,其实都是对土土的关心。


但这样的关心,让她感受到一种不易察觉的压力,好像去这个公司上班了,就不是个顾家的妻子和媳妇了。


整整一个礼拜,围绕是否接受offer,她一直在痛苦地挣扎。


这个矛盾的解开,是因为她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就需要她来更顾家? ”


如果说上班太远很辛苦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家离自己上班的地方更近一点,而不是只照顾到丈夫的上班地点?


半个月后,她和老公搬了家,并出现在了我们公司。


相信在你周围,土土也肯定不是一个个例。


像土土这样,只是一次念头的变化,也就能带来更好的、为自己而努力的机会。


她跟我们说这件事的时候,有种自由的气息。


永远划分着男女差别的是生理,而在一个公平、平等而自由的社会中,男人与女人应当并肩合作,为着男女平等这一目标共同奋斗。


“男性要解放,女性必须自由。反之亦然。 ”


祝你节日快乐。


资料来源:

《联合国报告:全球90%的人对女性有偏见,女性自己也不例外》上观新闻

《Almost 90% of Men/Women Globally Are Biased Against Women》联合国计划开发署

《亲爱的安吉维拉》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你也是早年性别偏见的“受害者”吗?》橙雨伞公益

《异见时刻——身名狼藉的大法官金斯伯格》


- END -


执笔 | 菜泡饭

版式 | 随便小姐

插图 | 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wW0vnAB3uTiws8KIM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