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微
图片:Weibo
最近“二胎”的话题很火。
今天一早,章子怡二胎产子的消息上了热搜。
章子怡晒出的照片中,一家四口看起来特别幸福,网友也纷纷送上祝福。
但这之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却不是章子怡,也不是汪峰,而是他们的女儿醒醒。
4岁的醒醒在旁边看着弟弟,一脸宠溺。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章子怡夫妇平时肯定没少疼她——怎么说?
因为,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的时候,她不会介意分享。章子怡跟汪峰一定给够了她足够的糖:满满的爱与安全感。
这个比喻来自傅首尔。
就在章子怡公布消息的前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奇怪的热搜——“傅首尔 妈妈是不是我不够好”。
点进去才知道,原来是她谈生二胎问题,针针见血,特别戳人。
在最新一期的《奇葩说》中,有个辩题叫“生二胎该不该经过老大同意”。
很多人看到这个话题就懵了。很正常,因为会认为我一个大人生不生二胎,为什么还要经过小孩的同意?
就连蔡康永的第一反应都是,“怎么会有人觉得,这还需要征求老大同意?”
傅首尔却强势站队:
当然需要了!
傅首尔的段子特逗,但就像她说的,只有懂的人才知道一个孩子的不安。
孩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妈妈,是不是我在你心里不够好?”
傅首尔对着我们,发起灵魂拷问:
你想过没有?如果老大坚决不同意,说明你根本不配生二胎。
这坚决的背后,是因为父母给的爱不够。
这话一出,引发了巨大争议。
很多网友回怼:要我说,现在的孩子就是惯的,我们父母一代这么多胎,怎么就没这么多事?
他们认为这种小孩是“自私”、“矫情”、“利己主义”。
其实,只有我们稍微关心一下这两年的新闻,就会发现这种判断,未免太简单粗暴了。
去年有位妈妈,发现6岁女儿视力下降到了0.1,走路都会受影响。
但带去验光却发现:她的视力没有任何毛病。
原来,她是因为妈妈生完弟弟后,备感冷落,出现了“癔症性眼盲”——潜意识里,她在用这种的方式,引起妈妈注意。
我看过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画,画上是爸爸妈妈牵着弟弟,幸福地站在一颗爱心里。
角落一旁,是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颗破碎的心。
有研究者就2-10岁的大宝,做过不完全统计。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大宝,都对二宝持不接纳态度。
最极端的要数一个报道过的组织,叫“反二胎联盟”:
他们以自杀威胁父母放弃生二宝、试图用大吵大闹的方式让妈妈气到流产、扬言一旦二宝出生就抱着他一起跳楼……
现在很多人想到生不生二胎的问题,第一考虑的往往是经济、年龄、工作,却忽略了一个更值得中国父母思考的问题:
你真的知道如何去爱两个小孩吗?
有些妈妈之所以要生二胎,是因为自己从小憧憬,比如章子怡。
早在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章子怡就自曝过,她很想生两个孩子,一手一个。
还有些则是为了老大好。我们一些读者就说:
“我小时候,深受独生之苦,打架都是一个人……我生二胎,就是为了以后女儿嫁人,受了委屈,还有个弟弟可以撑腰。”
“等我老了,只有大宝一个孩子,那他给我养老得压力多大啊。多一个人,也能多分担。”
这些处于生育年龄的父母,多数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长大的80后、90后。
有人针对他们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近67%的受访者希望,或曾希望家里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46%的受访者表示想生两个孩子。
但一个残酷的真相是,这些都是父母们的一厢情愿。
他们抱着“补偿心理”,把自己的失落投射到了下一代身上,幻想老大会和大宝互相陪伴,其乐融融。
结果却发现,二宝的诞生,带来的也可能是大宝的种种不适。
为什么?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说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从摇篮到坟墓,都围绕着各种亲密的依恋展开。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很疼爱我们,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在他们心里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个依恋叫做“依附需求”。
我们这届独一代的父母,从小独占家里的爱。所以并不知道对于家庭关系来说:“公平的爱”意味着什么,公平到底有多难。
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
就说我表哥表嫂,在生二胎之前,因为工作忙,他们会让父母帮忙一起照顾我侄子。
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关注的焦点全都在一个小孩身上。可是妹妹的出生,几乎夺走了全家人的视线:
妹妹有任何表现好的地方,都能轻易得到爸妈的夸奖,“哎呦宝贝真乖”。
有时候,我侄子会在旁边小声嘀咕,“我也很乖呢。”
你说这种心理落差,要如何平衡?
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情况是:万一两个小孩闹矛盾了,你知道怎么处理吗?
去年过年我去他们家做客,两兄妹就吵架了。
我嫂子一听侄女哭得撕心裂肺的,当着大家的面,就把老大训了一顿:“你一个做哥哥的,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就知道欺负妹妹!”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侄子急眼,他冲上去就要打妹妹,“刚才你怎么不哭?爸爸妈妈来了你就哭!我就打你!”……
在家长的眼里,只有长幼,没有“边界”:大宝就该比二宝更懂事,要更快长大,承担一个大宝的责任。
可是大宝跟二宝都是单独的个体。大宝跟妈妈、二宝跟妈妈,是两个单向关系。
对老大来说,都是第一次做人,都只有一个妈妈,我凭什么要让?
任何一个孩子的问题,都不能归咎于另一个孩子。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傅首尔反复强调一个概念,叫“一碗水端平”。
这当然很重要。
但问题是,一碗水怎么端得平?爱又要如何量化呢?
与其追求给予大宝和二宝“绝对的公平”,不如坦然承认他们的不同:
弟弟还小,所以我会在吃喝拉撒上多关注他;
哥哥长大了,所以可以玩乐高。等你长大了,我也可以花时间陪你一起玩乐高。
不是一昧地大的让着小的,或者一刀切,而是让他们认识到——彼此只是不同,没有区别,或许才是最好的公平。
去爱,去更好地表达爱吧。
那些在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糖果的小孩,也会更乐于将自己的糖果,分享给更多的人。
-End-
作者:微微
图片: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