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易马】,我们专注于第二家园办理/马来西亚房产投资/教育留学/移居服务,马来西亚微留学创始机构。
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节日。这个传承或超过一千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
对于中华子弟而言,农历新年不仅是民族节日,它也寓意着新一年所带来的新希望。
在马来西亚,与其他华人地区一样,大家在农历新年前都大肆张罗一番,把房子里外都彻底打扫干净,寓意扫除霉运。
在新年期间,大家都把扫帚藏起来,不让新一年所带来的好运被“扫走”。人们也忙着添购新衣裳和除夕夜的晚餐食材,使得各大商场都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农历新年由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历时十五天。其中以年初一至年初三最为重要。在马来西亚国定假期只有2天, 即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 而今年刚好坐落在周六和周日,所以国定假期延伸至年初三补休一天。而大部分华企则休息至年初六或初九。
在农历新年的前一天晚上,也称作除夕夜,马来西亚的华人一家人将聚集一堂,共吃团圆饭。在新年期间,大家将会邀请亲戚朋友到家做客拜年。这种“家庭开放日”的类似习俗也在其他民族节日上延承。各区的华团和社堂也会在新年期间举行大型的新春聚会,邀请公众一同欢庆佳节。
吃团圆饭是农历新年极其具意义的活动之一。在除夕夜,饭桌上将摆满丰盛的菜肴,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谈笑风声间共进团圆饭。中华文化一直都秉承着“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因此,您会看到团圆饭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菜肴,包括“鱼生”、炒蒜菜、年糕等等。
“捞生”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一种传统习俗饮食,所用的食材包括各种颜色的蔬果丝、生鱼片(一般是鲑鱼)、花生与其他调味酱。这道菜式也被称为潮州式生鱼凉拌菜。普遍的吃法是大家围在一桌,一同举起筷子把“鱼生”捞起,且口中同时喊“捞啊!发啊!”、“越捞越旺”、“风生水起”等吉祥话。华人相信“捞生”捞得高,来年才会步步高升。
柑与橘是农历新年的必备习俗品,否则会感觉欠缺。柑,取广东话谐音“金”相似,象征好运。这两种水果都寓意财源滚滚、吉祥如意。在农历新年期间去亲戚或朋友家拜年时,礼仪上必须赠送对方一袋柑或橘。肉干也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新年最爱的食品,在新年期间到处可看到现烧肉干,购买肉干的场景。
马来西亚的舞狮在历史上已经有几百年的记载。以前,舞狮是一项结合了武术与体育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而现在在马来西亚,舞狮则被当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不管是农历新年,新店开张或者开幕迎宾活动,都会邀请舞狮来助阵,象征吉祥又有驱邪辟鬼的说法。
红包是里边装着新钞的小红色封套,在中华文化里尤其重要。
关于红包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宋朝时代的一个名为“长秋”的村庄。当时,有一条恶龙在村庄里捣乱,一位年轻的孤儿男孩与恶龙拼搏并将它击败。因此,村民们都很高兴,纷纷给予男孩红包。自从那时候,红包便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像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很多民族文化都已被同化了。马来同胞与印度同胞都把发红包视为其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开斋节期间,马来同胞将会派发与红包相同大小的青色封套,上面印有伊斯兰教的主题。另一方面,印度同胞则在屠妖节期间给小孩们派发紫色的封套。
为何红包是红色,而非黑色或灰色?因为红色,对于华人而言,代表吉利与幸运。华人相信红色可驱走邪恶。因此,多数红包都印有中华元素与贺语,如橘子、金凤梨、柳树与龙图腾。
在马来西亚, 红包一般由已婚长辈给每个小孩派发,以祝他们幸福安康。已婚人士在马来西亚的观念是已成年, 只有成年人则有责任给小辈或未结婚的同辈红包, 以示为他们带来祝福和好运。
红包的意义不在于钱数的多寡,小孩们收到后都很兴奋欢乐。必须注意的是,新年派发的红包封套必须是红色的;白色的封套一般用于葬礼的帛金。红包封套与里边的钞票都必须是全新的。使用过的红包封套通常用于装饰或被丢弃。
在新年前的几个星期,许多银行、商店与购物中心都会免费派发红包封套。有的时候,他们红包封套的设计比我们在书店或文具店所购买的更加精致与多彩。
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在当地的一些主要的春节习俗。除了源自中国早前过春节的习俗之外, 部分过节的习俗已融入当地习惯,所以有所谓的南洋浓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