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大就是老丛水仙岩茶?不要再被骗了,这“3点”才是关键

2023-09-22   小陈茶事

原标题:叶片大就是老丛水仙岩茶?不要再被骗了,这“3点”才是关键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某天在外面喝茶,期间有位新朋友,聊到一个细节。

“老丛水仙的叶子都很大吗?”

叶子大?相对谁而言呢?

“相对一般树龄的水仙啊,老丛的叶片是不是更大?从条索就能看出来。”

不不不,区分老丛水仙,不可能只用眼睛看。

看岩茶条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很少。

要是试茶时,光是看一眼就能下结论。

那我们平时在选茶时,也不必这么麻烦了。

全部拉出来亮个相就能评出高低好坏的话,没必要通过逐次冲泡去试茶了……

随即,翻出了今年春茶季的实拍图。

给你看一下,老丛水仙的茶青,和普通树龄的正岩水仙比,青叶也没有明显大小变化。

毕竟,老丛水仙只是树龄变老了,起码有60年以上的年纪,但又没有实现物种跨越,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大上一圈。

认真说起来,老丛水仙的叶片大不大?条索是否粗壮?

在这背后,离不开这3点变量。

《2》

一、青叶采摘老嫩影响。

岩茶的春茶采摘,看重“开面采”。

当嫩梢形成驻芽,叶片彻底展开,再去连梗带叶采下。

通常采下来的标准青叶,不含芽头。

一截嫩梗顺带下来,包括3-4片成熟度适中的嫩叶。

不同岩茶品种之间,叶片形态各异。

叶片稍微偏小的品种,有雀舌、白鸡冠等。

叶张大小中规中矩的品种,在岩茶圈很常见。

肉桂、黄观音、黄玫瑰、瑞香、铁罗汉、北斗等,放眼过去,大片都是。

而叶片相对略大,采茶时以中大开面为主的岩茶品种,当属水仙、佛手等。

采茶制茶,茶树嫩梢才是采收主体。

正常采茶,要采发育成熟,老嫩适中的青叶。

采太嫩,不妥。

一来鲜叶内部的茶味物质积累没有达到最佳;

二来青叶偏嫩,容易增加做青难度,稍不留神,摇青时下手重了些,出来的叶子就全红了;

三来,还容易让做出来的成品,伴有“嫩采苦”,风味欠缺。

采太老,更是不行。

随着叶张内部的纤维变粗,茶味物质会流失。

粗老叶张做出来的茶,味道寡,汤感薄,不耐泡,带“粗老味”就算了,还会增加揉捻塑形难度。

好不容易揉出条索状的雏形。

后期又容易弹开,让最终成品呈现干茶松垮,条索粗松,品相不佳的模样。

所以,买岩茶水仙时,千万别看到棒槌就当成针,看到叶片偏大就当成是老丛水仙。

万一别人只是将茶采老了,用粗老叶来冒充。

只看外表就下定论,很容易被人坑。

多喝茶,仔细对比茶汤醇厚度,才是分清普通水仙与老丛水仙的不二法门。

《3》

二、产茶年份的影响。

每一年的茶,青叶生长状态都是不同的。

还记得有一年,清明过后一直多雨水,让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茶树,彻底补足了水分,攒足了劲。

然后,等过了谷雨,进去四月二十几号那会儿,各家要准备采茶了。

又连续放晴好几天,暮春的晴暖天气下,温度节节升高。

升温之后,茶树嫩梢叶片飞速生长,快速变大。

这就导致,那年产出来的岩茶,叶间距相对往年更长。

叶间距,即叶片与叶片之间的相隔距离。

叶间距长了,意味着茶梗会长一截。

做青走水时,要看青做青,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才能更好地帮助水分散失,确保走水走透,达到适合的做青发酵程度。

茶叶作为农产品,不可能保证每一年产出来的茶,横平竖直,全都跟流水生产线里用模具印出来的那样,分毫不差。

所以,对待叶片大一分,小一分的细节变动,放宽心,平常心看待就行。

通常,雨水足的年份,产出来的春茶青叶,外表看着会更“珠圆玉润”。

要是熬过了荒年,上一年刚经历过干旱。

那么,好不容易才缓过劲的茶树,需要多休养生息,来年青叶产量难免会下降。

连青叶外观,也不如往年匀称,略带几分劲瘦。

所以,看待老丛水仙的叶片时,千万别觉得,叶片足够大才是真老丛。

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可取。

《4》

三、山场环境的改变。

茶叶是农产品,除了要看天吃饭,还要讲究“水土”二字。

特定的温度、土壤、光照强弱、日照时长、空气湿度等,对茶树生长细细相关。

之前在某处靠近溪边的茶园(非正岩),我们看到一片叶张特别肥大的岩茶水仙。

从植物形态,叶形特点,认定这是水仙无疑。

但唯一让我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那片茶园的水仙茶树,叶张清一色长这么胖?

伸手捏着叶片,甚至都有几分接近木耳菜的质感,叶脉突出,肥厚明显。

后来,随手拍了几张,发给当地的茶农朋友求证。

得到的解释是,因为靠近溪边,土壤内部多溪流冲积下来的营养物质。

再加上,那片茶园的整体环境相对背阴。

四周还有林木挡着,提供遮阴防晒。

所以,才能长出这么胖嘟嘟的,偏宽一分,胖一分的叶片。

但从做茶角度看,叶片不是越肥大越好。

叶张过厚,做青走水难度会增加。

稍不留神,容易因为走水不透,影响品质。

从水仙茶树的生长过程看,树龄足够老的老丛水仙,叶片并不会比普通水仙大。

树龄因素,对水仙叶形尺寸的影响有限。

山场环境、水土影响、采茶老嫩等,自然因素,才会带来直接改观!

《5》

老丛水仙与普通水仙的分辨,不能“以貌取茶”。

叶片大,不能代表什么。

真正能体现老丛水仙树龄影响的地方,在于茶汤风味。

闻茶香,老丛水仙的香气更清幽,那股深邃悠扬的木质丛香,颇具辨别力。

哪怕咽下后,喉间都是阵阵清凉幽深的木质调香气。

换成普通水仙,压根没有丛香的出现。

辨茶味,老丛水仙的茶汤醇厚感非凡。

哪怕连续迅速出汤,连泡6冲之后,再将倒出来的茶汤分进小茶杯。

细细啜一口,茶汤当中的柔滑浆感,厚度不减。

山场正,树龄真实,达到60年以上的正岩老丛水仙。

哪怕是五、六冲之后的茶汤,茶味醇厚度都能力压普通水仙三、四冲巅峰期茶味。

从中可见,老丛水仙的魅力有多大。

最后,还有一个法子亲测好用——看茶味的稳定能力。

品质越好的老丛水仙,茶味越不容易“掉队”。

哪怕泡到尾水,茶味也不至于寡淡如水,依旧能尝出醇和滋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