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关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陈厚喜——被阅读点亮的“侠客”校长
原创|阎家珲
来源|新教育者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座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和共同的价值。——《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
朱永新: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我们一直在行动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说文解字》讲“侠”,俜也。有放任之意。金庸先生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武侠世界里,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当做之事。
西昌市川兴镇中心小学陈厚喜校长的网名叫侠客陈子,是金庸迷。他个人的经历也充满戏剧性,先是“放任”自己从青岛到海南,后又跨山越海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待,就是十二年。
李镇西老师形容他,是一个执着到令人感动的教育者。
为了来成都李镇西工作站学习,陈厚喜连续三次到李老师办公室,请求一定要收下他(原本工作站不招收外地学员)。两年学习,陈厚喜每个月驱车五六个小时,从西昌到成都,即便疫情艰难,几乎从不缺席。
陈厚喜说,是阅读引导他走上了教育路,阅读也在持续改变他。读过的书,都成了他的故事、他的性格、他的选择。他是陈老师,是陈校长,也一直是侠客陈子。
他被阅读照亮着,走过很多路,就也想把这种光传递下去,并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理想与关怀,去尽这份“义”。
陈厚喜:
曾任西昌阳光学校政教处副主任
西昌市第四小学副校长
现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川兴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新教师基金”首期“明师班”学员。
陈厚喜1985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后来父亲接手上一辈的工作,成为乡镇一名国营企业职工。“稳定”,是那代人最看重的生活环境。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对儿子的管教却很严,希望他安分守己地读书,毕业再来接自己的班。
家里还有一位三叔,是全家当时唯一的大学生,家里藏书很多。在那个资源不多、选择也不多的小地方,去三叔家读书是陈厚喜少年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
连环画被80后称为“小人书”,是“精神食粮”一般的存在。取材自古典小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革命英雄故事等,构成了他们对外界的最初认识。
还在上小学的陈厚喜,每天都往三叔家里钻。三叔虽然不会指导年幼的陈厚喜如何读书,但非常懂得激励他读书。每读完一本书,只要给三叔复述故事情节,就会得到一颗糖吃。
他一口气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到初中,又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哪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不为里面的忠肝义胆、盖世武功所吸引呢?就连小朋友们见面也必得来两式“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白骨爪”过过招。
陈厚喜将自己看的书杂糅在一起,一会儿觉得自己是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一会儿又觉得是西游记里泼辣不羁的猴子,后又觉得自己是行侠仗义的侠客。不管是哪一种,都没少和村里的孩子打架闹腾,偏偏他学习成绩又极好,次次全年级第一,尤其是作文总拿满分,所以也没人多管他。
陈厚喜不再认同父亲为他安排的“接班”。矛盾严重时,父亲体罚他,陈厚喜边咬牙挨揍边说:你看那唐僧念紧箍咒,孙猴子还会疼得龇牙咧嘴,跳来跳去咧!你看我,我一动都不会动的!
当时自认为那是英勇,回忆起来,陈厚喜笑自己那时候真是“傻”,没有真正读懂那些书。
童年的陈厚喜(中)
填报高考志愿时,陈厚喜一心想去离家最远的地方。本可以报考清华、北大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打开地图挑选了三千公里外的海南,进入了海南大学。他知道几百年前的文人苏轼曾流放那里,那句“无限春风来海上”是多么诱人。
唯一听从的,是三叔的专业建议,报考了行政管理,因为三叔对他说,不管你现在走多远,将来还是要回家的。
陈厚喜心想,以后回来就回来吧,至少现在离得远一些。但他没有想到,三千公里外的图书馆里,有一本书等着他去阅读,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小地方出来的他,被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图书吸引进去了,大学四年基本上把图书馆所有的书都“逛”了一遍,不感兴趣的就一翻而过,感觉不错的就深入看。人文历史,社会科学,自然天文……他“自嘲”道:“我大学可是翻遍了图书馆的每一本书。”
大三的时候,在社科类不起眼的角落里,他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他不是师范专业,当时也并不知道李镇西是谁,但那一瞬间,他被“照亮”了。
这本书带给他的震撼是:原来老师可以这样教书,可以开有意思的玩笑,课堂可以这样有趣!
他甚至想到,如果自己初高中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任性地与自己的父亲作对?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教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从此扎根在陈厚喜的心里了。
李镇西的书陈厚喜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一位好老师,何尝不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呢?
陈厚喜在大三早早交了论文,用借的钱,再加上自己大学攒出来的钱,开了一家小培训机构。凭着从小到大学习的基础,教语文和数学。与此同时,他两次去贫困山区支教,希望通过教育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走出那样的环境 。
培训班办得并不如意,理想的课堂看似轻松,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经历了这次实践,陈厚喜也深深感到做教育的不容易。这时候家人催他回老家考公务员,迷茫中,他选择回家,考上了青岛市的公务员。
任职前夕,他辗转反侧,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在心中放着电影。
“我还是要做教育!”
这个决定一下,他再次选择离家到另一个方向,西南地区,在贵州师范大学读教育学硕士。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爱情,女孩是西昌人,陈厚喜也曾因为支教去过凉山。于是毕业之后,俩人一起通过考试,去了西昌市阳光学校。一个教思想政治,一个教历史。
如今幸福的一家人
有了培训班的经验,陈厚喜认为:教学中的教是过程,学是结果,教师讲得再天花乱坠、津津有味,孩子如果接受不到这个信号,就是白教,最后落脚点还是在孩子的“学”上。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书虽然读得多,但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孩子”。
于是,除了阅读更多关于儿童行为、儿童心理相关的书籍,陈厚喜不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堂简单的思政课能拓展到语文、历史,甚至是数理化。
“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力是无限的,如果想给他们一杯水,自己不说是一条小溪,起码得是一桶水吧,学科知识仅仅是这桶水里的一小部分,其余全得靠不停地阅读和实践。”给学生有趣又有料的课,一直是陈厚喜的目标之一。
2011年以来,他连续五年获得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四次校级优秀教师。先后荣获全国“十一五”规划项目“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教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三届中学课博会同课异构优质课展示“特别奖”、中国智慧校长管理讲座一等奖等数十个奖项。
不止于此。陈厚喜在偶然的机会中得知“李镇西博士工作站”在招募学员,这是李镇西老师在成都市教育局和武侯区教育局支持下,成立的一个教育研修团队,每期课程时长两年,指向教师专业成长,但是参加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要人在成都,因为每个月一次的面对面交流研讨,非成都学员很难保证参加。
自然,身在西昌的陈厚喜在提交完材料后就没回信了。他不气馁,前后三次来成都找李镇西老师,诚恳道:李老师,您不仅仅是武侯区的李老师,也不仅是成都市的李老师,您是中国的李老师。我自己的困难我会解决,但我有这个学习和参加的诉求,您破例让我试一试吧!李老师最终被他的执着打动了。
李镇西:教师的解放与超越 ——让自己有一颗干净、纯粹的教育心
李镇西: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落地起步、生根开花?——开学啦!从“新”出发,向着幸福完整的明亮那方!
和李镇西老师
2022年12月底,西昌到成都的动车开通,单程约三个小时。在此之前,西昌去成都坐火车十多个小时,开车也要六七个小时,又遇疫情,但陈厚喜风雨无阻,两年几乎是全勤,每次提前一天赶到成都,学习结束后又连夜赶回西昌。
他曾在自我介绍里说:“我来自西昌,那我就代表着西昌的教育工作者,我就要做当地的表率。”他的确做到了。
李镇西也多次说,陈厚喜于工作站而言,是一个标杆、一个尺度:“我必须把每次活动搞得更充实、有价值,不然对不起长途跋涉的厚喜。”
从初识教育到深入教育,在教育路上,陈厚喜一步步走得更加扎实,对阅读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李老师有句话,阅读是知识分子的标配,陈厚喜把它改为:阅读是教师的标配。
陈厚喜获得李镇西工作站表彰
在西昌市阳光学校任教时,陈厚喜就推广学生阅读。作为班主任,他自费给班级配备了图书角,前后给学生购买过1200余册图书。
刚开始,书总是“丢”,但陈厚喜跟同学们说,只要书拿回去读了,那就发挥了书的价值,比摆在那里强!后来他鼓励大家多分享,把自己喜欢的书带来放在图书角,供大家传看,“丢”了再也没有还回来的书,陈厚喜就自掏腰包买本一模一样的放回去。
班会课,陈厚喜让孩子分享一周读过的书,或者用一些简单的外在奖励机制鼓励大家读书,比如加考核分,一些孩子也慢慢爱上了阅读。兴趣培养起来,陈厚喜就开始引导大家有选择地读书。
两年下来,这个班级的成绩从中等冲到了年级第二。不仅仅是语文,所有科目都是综合性的提升,于是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开展阅读。但是全校推广谈何容易?陈厚喜深知读书氛围很重要,想要学生读书,教师必须要先读书。想要学生成长,教师自己就必须保持成长。
现实并不那么如意。有一次他去参加西昌市青年教师培训,请一年读五本书以上的老师举手,结果寥寥无几。“心理学上有个观点是,人越缺少什么,就越强调什么。书香不是校园应有的吗?为什么还要强调书香呢,因为缺少啊!”陈厚喜感慨。
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陈厚喜强调,老师读学生,学生其实也在读老师,所以老师们要通过阅读让自己这本书变得更厚重。
点击视频观看陈校长为教师推荐的五本必读书
2018年,调到西昌第四小学当副校长后,陈厚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教师阅读,带动青年教师一起学习。开读书会、分享阅读心得、写读书笔记,甚至纳入教师的考核系统。
开始时,老师为了通过考核不得不看书,但坚持久了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其中一位老师还表示自己也想参加李镇西老师下一期的工作站活动。为了做好带头作用,陈厚喜给自己的目标是一个月至少读完两三本书,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也读书。
“当然,我们都说五根手指头伸出来都有长有短,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可能随着教育往前,有的老师会发现自己仅有的学科知识不足以撑起一堂课,开始发自内心地需要阅读、喜欢阅读、重新阅读也有可能。”
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教师阅读情况比以往好了很多,但在推广的过程中,陈厚喜还是感觉到小学阶段的老师没有中学老师的阅读动力强,部分老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搬运层面.
“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能力、广度、深度都不够,老师对他们而言,还有一定知识权威的,因此,很多老师都只是靠经验在教学,但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的一桶水可能就已经超过老师了,需要老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陈厚喜解释。
做教育就是做良知,陈厚喜非常认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教师的工作要对得起千万个孩子背后家庭的信任和托付,也要对得起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和可能。
因此,陈厚喜常对教师们说:当老师至少要读四本书,第一读学生,第二读自己,第三读社会,第四读世界。老师的眼界和格局有多大,给学生的世界就有多大。
现在,陈厚喜除了推动教师阅读往深处走之外,还在积极开展家校共读,希望通过教师阅读带动孩子阅读,再影响到家长一起读书。
陈厚喜将自己一路走来的很多重要转折都归因于阅读,至少阅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东方的董宇辉,因为阅读深厚而在直播间“出圈”,粉丝千万。陈厚喜在西昌市阳光学校时,也因为知识面广,在一次演讲比赛的问答环节崭露头角,后颇得赏识,受到提携,一路做到西昌市第四小学副校长。
西昌四小是四川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在西昌四小工作五年后,就在今年6月,陈厚喜申请到一所乡镇学校任校长——西昌市川兴镇中心小学——或许是武侠小说给陈厚喜性格打上的底色,他的心底始终装着一个“扶贫扶弱”的侠客梦,要做真实的教育,做有用的教育,用教育帮助农村孩子改变命运。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苟村的范家小学被广元市教育局的局长评价为中国教育的村庄,罗振宇曾在跨年演讲中说,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都能在这所山区小学看到。陈厚喜在参观范家小学时,充满了钦佩和憧憬,虽然近年来整个凉山州的教育水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的教育差距仍然比较大。
川兴镇中心小学这样的学校,西昌周边就有十余所,每所千余名孩子。如果这几所学校联合发展起来,那乡村教育就大有可为,不仅可以为市区分担教育教学压力,还能让乡镇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能做出像范家小学那样的好学校,那就相当于一个很成功案例,可以提高凉山其余乡村学校的信心——这是陈厚喜校长从城市到农村的教育抱负。
“以前,很多人提到凉山这片土地,认为这里的民族只有彝族,只知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四个航天发射基地之一,他们不知道,凉山的世居民族就有十多个,这片地区有非常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开发成为本土课程,那真是极有价值的。”陈厚喜说,这也是他想做的事情。
自北京率先实施“教师轮岗”制度以来,国内先后已有十几个城市加入试点。陈厚喜对此非常期待,认为如果该政策能积极落地推广,对农村教育而言是极好的事情。
近些年,西昌市重视教育人才的引进,可考聘之后,最终来的与留下的人数仍不理想。如果可以真正让教师流动起来,对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卢志文:一位好校长,如何成就一所好学校?——管理的进化与嬗变:从1.0到4.0
李镇西:成长路上的四个助推器——只要坚持,你想不成长都不可能
虽然做校长,陈厚喜依然喜欢课堂,喜欢教书,他希望去了新学校之后还能坚持教遍每一位学生。“做校长的,要在学校有‘阵地’,这个‘阵地’可不是行政的权威,而是扎扎实实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
对教育,对这片土地,陈厚喜有着深厚的喜爱。“言墨书香”的校园是他的期待。他想继续带着教育热情、仁者之心为农村教育尽力和发热。
陈厚喜读过的书,都成了他的故事、他的性格、他的选择。他是陈老师,是陈校长,也一直是侠客陈子。
2023年/第189期∣2023/7月刊。
新教育基金明师班学员风采系列——
黄华斌:走向明师——我是谁?我想成为谁?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
闪亮的名字——新教育榜样教师:董艳 荣获2023全国“最美教师”
张建文:阅读如呼吸自然,教育如春雨润心——我的阅读简史
赵文:邂逅旺苍,致敬新教育
“苹果谷”课程向未来——乡村学校教育乡土化的探索
陶武花:用行动追随梦想,以专注缔结硕果
王辉霞:如何更好地完成年度生命叙事?——用心讲好自己的生命故事
赵文:做明师,向未来
......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