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教育,是该好好做“减法”了

2023-10-17     守望新教育

原标题:林忠玲:教育,是该好好做“减法”了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该好好做“减法”了

原创|林忠玲

来源|静夜思享

“双减”新政,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从实际效果看,似乎有些南辕北辙。造成学业负担过重成因是多方面的,根子在于成人世界竞争带来的焦虑情绪不断发酵膨胀,最终传导到学生那里,学生自然成了逃脱不了承受对象。

朱永新:以减法思维,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

有人说,只要造成学业负担的社会根源不消除,“减负”就只能是痴人说梦。此种说法未必过于悲观,也太绝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许无法动摇社会群体已经扭曲的教育价值体系,但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教育良知,少逢迎多建设。

朱永新先生说,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如果每一个教育人都能自觉做好“减法”,也许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令人窒息的教育生态

教育是为人的生命而存在,命都没了,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朱永新

2023年新冠疫情后,有多少在校学生自杀了?网络上无法查找到确切的数字。仅从我们周边了解到的一些零星信息看,这个数字如果统计出来,一定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姑且不去谈论到底有多少孩子选择了轻生,但很有必要追问:何以那么多花季少年毅然决然和这个世界作别?

网上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这是我们听到某孩子轻生的消息后,惯常下的结论。固然,被称之为“玻璃人”的新生代抗打击能力严重缺乏,但是来自于外部的非理性学习压力、重道理轻感受的陪伴方式以及打击式为主的教育行为,也是导致一些孩子对世界绝望的罪魁祸首。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最近几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滑,幼儿园已经开始迎来“关停潮”。为什么三胎政策放开后,仍然还有很多人不愿意生孩子?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调侃:教育,是最好的避孕药。读来有些哭笑不得,也令人深思。

当“内卷”“鸡娃”“焦虑”这些语词横行时,我们确实需要警醒:当下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校园里出现的“六月飞雪”表明,15的教育,我们竟造就了一群痛恨书本、痛恨学习的人,这是对教育、对社会的最无情“打脸”。

“减”出生命的轻盈 :

教育行走的应有姿态

如果你同时追两只野兔,那么你一只也捉不到。 ——英国谚语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常识:如果想移植一棵大树,必须将其枝叶剪除到最少,否则难以成活。

中国道家文化早就提出了“大道至简”的思想,西方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也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两者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要得过多,会因不堪重负,导致崩溃;极简思维,反而容易圆满。

林徽因的侄女林璎在美国设计越战纪念碑时,放弃了在地面上增加点什么的思维,而是采取在地面减少一些东西,向下挖,如同在给大地撕开了一道口子,留下了伤痕。这种用减法思维做出来的设计,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几年流行的“极简思维”提出:要通过各种方式 ,减少被各种杂念控制的时间,清理出更多空间来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

在《减法》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做“减法”有四条原则:一是思维反转,用加法前先尝试用减法;二是拓展,既考虑加法,也考虑减法;三是提炼,把关注点放在人的身上;四是坚持,始终坚持做减法。

循着这四条原则,我们可以检视一下学校管理的改进策略:过于频繁、时间超长的会议,是不是应该实行会议次数和时长的“预算制”?形同于机关的科层制管理,是不是应该实行大平层、项目化管理,让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找到位置?满天飞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是不是该剔除冗余的废话,只留下属于自己句子?眼花缭乱的课程系统,是不是该整合成跨学科学习的大项目,体现“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理念?学校管理只做加法,也许能让你与别人相同,但坚持做减法却能让你与众不同。

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人”才是出发点和归宿。所有教育问题的发生,关键在于我们把“人”概念化了。当人的真实需求被遮蔽、被模糊了,教育就容易异化。比如,下课铃响起,有很多看似敬业的老师喜欢拖课,因为他还有教的任务没有完成,但学生此时的需要是赶快出教室轻松一下。其实这样的老师是典型的不专业,用拖课做加法,得不偿失。《减法》作者认为,做减法要“减至激发出喜悦为止”。

谈到减法,卢志文先生说:“食物做减法,带来清爽 ;事物做减法,带来清福;人物做减法,带来清静。”朱永新先生说,“教育的减法,就是要减掉不必要的知识,减掉不必要的课程”“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思考”。

如何做好教育的“减法”?陶行知先生一百多年提出的“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 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就是最好的教育减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解放即减法。

在《教育的减法》这本书中,朱永新先生从八个维度提出了教育减法的路径,即目标的减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学制的减法:中小学改成10年又如何;内容的减法: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文凭的减法:从文凭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观念的减法:教育的减法是否会降低国家竞争力;父母的减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学校的减法:课前与课后的关系;社会的减法:协同育人,功能不减。

林忠玲:我们需要这样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人对了,事情就对了

林忠玲:用阅读滋养生命——做有方向、有营养、有坚守的阅读

教育“减法”的另一面:

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

认知升维,行动降维;遵循常识,可以让生活更简单;简单的留给用户,复杂的留给自己。——奥卡姆剃刀原理

苹果手机之所以风靡全球,源于其用自己背后的复杂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最简单的操作界面。教育的最大用户是学生。如果教育服务者自身的专业发展总是做减法,带给学生的教育体验就会越复杂;反之,如果自身的职业素养越专业、越复杂,带给学生的教育体验就越轻松。高水平的老师有底气少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是因为其自身在不断做加法。

尽管做好教育的减法,不只是学校、老师单方面的责任,但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自扫门前雪”。就学校场景来说,做好教育的加减法,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做好课程的加减法。在课程价值上,要减少“唯分数”而教的思维,增加“为成长”而教的意识;在课程内容上,要减少简单的信息提取,增加思维的进阶;在课程资源上,减少只是在教材内逗留,增加教材之外的涉猎;在课程实施上,减少过分的分科学习,增加跨学科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减少过于频繁的考试排名,增加展示性、增值性评价。

二要做好课堂的加减法。在学习目标上,要减少教师立场,减少割裂化的三维目标,增加学生立场,增加素养导向的目标;在学习内容上,要减少过多的记忆、理解、应用的任务,增加适度的分析、评价、创造的任务;在学习方式上,要减少“我来告诉你”“我来提问你”的教为主的模式,增加“我来陪伴你”“我来倾听你”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学习时间上,要减少拖课、减少完成任务时间模糊的做法,增加每个任务完成的倒计时提示;在学习评价上,要减少指向不明的点赞表扬,增加挑战性任务完成情况的量规评价。

三要做好评价的加减法。要减少“纸笔考试”,增加“纸笔+情境化游考”,如在小学中低年级推行快乐游考;减少“秋后算帐”式排名、考核,增加及时性反馈、肯定为主的评价,如有些老师推行的“作业不打叉”的尝试;减少“横向比较”分出三六九等式的评价,增加纵向看进步增值评价,如推行“让每个学生都获奖”的评价改革;减少“单一主体”的主观臆断,增加多元主体、同伴激励,如让同伴定期对同学写出“我喜欢你的N个理由”等。

四要做好家校沟通的加减法。在理念上,要减少高高在上、彼此疏离的局面,增加家校双方彼此互为同盟军、合伙人、朋友圈的关系;在内容上,减少由基于分数、学生犯错行为的通报、告状,增加基于成长、共话未来的沟通;在方式上,减少单纯用电话、微信言说,增加面对面的生命在场式倾听。

当下,来自于以监督、控制为主的权力系统的文山会海、各种检查评比及名目繁多的进校园活动,让学校管理者很难有心事静下来好好思考如何办学。一些懒政思维的校长很容易把来自上层“非教育”“负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东西,不加过滤地扔给教师,造成了很多老师认真备课的时间被挤压了。面对“负教育”,学校管理不能“入乡随俗”,而应该当好“防火墙”、 “变压器”、“转换阀”。在“双减”的今天,教育如果能够真正慢下来,多一点留白,少一点功利,孩子们的童年便多一分悠闲,少一分焦虑,距离智慧人生也就更近了一步。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ae27a3078944e80f184b0deca972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