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人在晒今年读过的书,也有很多人在推荐自己读过的书,我也来晒一下我读过的书。
2019年我读的书是《道德经》,2018年我读的书是《道德经》,2017年我读的书是《道德经》......。2020年我想读的书是《道德经》,2021年我想读的书是《道德经》..........。
这就是我这几十年来以及未来的读书清单。有人说《道德经》博大精深,该怎么读呢,不知道从何处手。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我是怎么读《道德经》的。
人类的定位?
请先思考几分钟再看下去。
有人说人类是万物之灵,有人说人类是万物之长,还有人说人类是上天的宠儿..........,反正就差一点说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了。
但是李耳先生可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可没有说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他说三生万物,万物自然包括人类,但是他没有特别强调人类是高于万物的。
难道李耳先生忘记对人类的描述?
当然不是。
李耳先生的结论就是人类是万物之一,而不是万物之灵。一字之差,差之千万。
如果你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那你读李耳先生的观点,你就会往如何更好,如何争取更好的方向去理解。
曲则全,枉则直——22章
有些人说我只有学会曲,我才能走向成功。所谓的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隐忍,是迫于形势的隐忍,我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打败你。
但是李耳先生说的是曲而全,怎么到你这里变成曲而胜了呢?《道德经》在不同的立足点下,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变异了。
当你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万物之长的时候,你对待万物的观点就不一样了。
古代帝王视自己为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代理人。当他觉得自己是上天的代理人的时候,看老百姓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不是老百姓,自然老百姓与我无关。”在这个逻辑下,他们就可以随意消耗老百姓,比如发动战争,抢夺老百姓的财物,随意玩弄老百姓,杀死老百姓等等。
这就是当认识到自己是"长"(这个字念zhang)的自然观点。
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长,那就是代表着我们可以像天子一样任意处置万物,虽然我们很忌讳说出我们是万物的主宰,但实际上做的就是万物主宰的事。正如皇帝他自己不敢称自己就是天一样,但他干的就是主宰的事情。
这种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深入骨髓的,你有发现吗?
当你高高在上的时候,当你想要更好的时候,那就是一种灾难。因为翻开历史有多少个皇帝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而导致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所以没有更好,也没有最好。因为李耳先生是这样说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
李耳先生关于人类是万物之一论,就是《道德经》伟大之处,当然只是之一,伟大处还有更多。
如果你明白李耳先生这个人类是万物之一的观点,这个立足点定了,那再去看《道德经》会轻松多了。
生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吃喝玩乐该怎么处置?上面这一段话就说明了。如果你只是万物之一,那么凭什么你要过多的享受呢?所以李耳先生说圣人只是为了吃饱,因为这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为吃好,吃的舒服。
好是有等级的,也是无止限的,饥民觉得吃饱饭就是很好了,但吃饱饭之后呢?我想享受啊。
所以古人才有了这么一句话: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因为总想过的更好。
这可不是李耳先生的想法,李耳先生是希望你和世界相处的更和谐,而不是你要过的更好。
这个观点确立之后,你再去看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怎么才能相处的和谐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
水是这样的做,但我们是人,人又会怎么做的?
人类中做的最好的自然是圣人。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
这个例子太抽象了,圣人的无私是什么?具体一点。
李耳先生就继续解释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49章。
还有吗?
当然还有更多,这可是李耳先生重要命题,自然很详细地解释了,具体你们得去翻书。
看书
人要进步,肯定要学习,自然就说到看书,李耳先生也有看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7章
有人一看,原来李耳先生反对读书啊,因为他不是说不出户就知道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但知常容问一句:你是圣人吗?
你不是圣人,你呆在家里能知晓天,知晓天道吗?自然不可能了。
所以你要学习,你还是要看书。
那为了什么而学呢?
这个就不展开说,自己思索了。我写过很多篇文章,如果展开来写,估计得还要五六千字不止,有谁有那么多兴趣一口气看一万字呢?估计很少,所以自己去我主页找。
读书的问题解决了,那生活中总会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
处事
还是曲则全吗?当然不是了。
李耳先生从没有要求你求曲,他提出的观点是: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31章
一手硬,一手软,还是要两手准备,如果纯粹硬的话,那就是过刚易折,纯粹软的话,那就是过软受欺。
你有硬实力,但你得软,不能用硬的去欺负别人,所以李耳先生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同时他还提出一个警告: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章
不要轻易与人结怨,结怨之后哪怕化解之后还是有残留的怨恨的。
所以你是不是觉得圣人很牛。
那我们该怎么向圣人学习?从哪里开始呢?
不好意思,李耳先生没有说,为什么没有说?
因为《道德经》是一本强者之书,就是讲给强者听的,比如君主。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大,而王居其一焉。——25章
有人说我又不是强者,我又不是君主,那《道德经》不是对我没有用?
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因为从哪里开始做,从哪里开始学,王阳明先生帮你解决了。《传习录》中有答案。
所以我推荐的辅助书就是《传习录》,《传习录》教你从哪里开始做。如果你连这些都懒得看,那你可以去我专栏翻翻。当然学的是《传习录》中找“本”的方法,而不是习王阳明的思想。因为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与李耳先生的思想是不相同。
但知常容的观点很明确,看书要该原著,不要看别人的解读。因为解读的人的水平肯定不会高于李耳先生和王阳明先生,那你看他们的解读,不是离这两位圣人的距离更远了。
遇上得中,遇中得下,遇下得下下。
李耳先生还有一句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
勉之。
行才是最关键,如果你只知道看书,不去实践,说明你看书是用来消遣的,看书消遣本身就是一种欲望,这个12章就有说过会有什么坏处。
就到这里,聊多了,在快阅读的地方会没人看的,这也是应势而为,因为李耳先生可以紫气东来,也可以出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