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文/石清华
退休后有了新的生活习惯:每日两餐,但依旧保持着吃遍住地附近小餐馆的懒惰。
新住地附近的大中小餐饮店,还是小区门外的几家小店价廉、实惠。
送孙子上幼儿园、买菜,返回途中即呼唤:“老巴子(老婆),下来。”
“好的。”
到得店里,每个门类任选一种。点餐:水饺、馄饨、热干面、炸酱面、牛肉面、香菇肉丝面;点菜:鸡脯、鸭腿、猪耳、卤牛肉、炒肉丝;白送:凉拌黄瓜、醋泡萝卜、油炸豌豆、各种佐料。自备:浊酒二两、瓜果一门、淡茶一杯、手机一部。九点多钟,与老婆对坐,观民风、看歌舞、听新闻,慢吃慢喝。比较各家店铺,还是有些细微差别。
不论哪家同类小店,同样的菜品,价格基本一样,色香味也大同小异。开始怀疑:小店主们是不是串通一气,垄断价格?看看他们的价格表,两元至二十几元,大多十元左右,平民价格,总要有支出呀,大约也没有通同作弊的必要。要是有什么祖传秘密,独霸一方,那就会漫天要价。如“秘制鸭火锅”,市场卖宰好了的鸭最低八元、最高十六元一斤,一只鸭三至五斤。一般餐馆的鸭火锅可能买三斤八元一斤的鸭,卖六十八至七十八元一个火锅,差别只是加配料、配菜的多少不同而已。如餐馆生意好,则店主可直接向养鸭者订购,成本会更低。“秘制鸭火锅”,色香味与一般的就是不同:色泽晶亮、汤汁味长、肉嫩易嚼。其分量在客人多时还不如一般餐馆,价格却高达一百九十八元,但没有客人提出异议。纵有想法,那也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不论是什么人,每到餐馆时,店主、服务员都会有意无意地一扫或上下打量,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然后点一点头,微微一笑:
“师傅,您来点什么?”
“先生,您需要点些什么?”
“老板,请坐。”
随即引入座位,躬身递上菜单。
我可能属于先生,初到店里,望一眼墙壁上的一般饭菜名称价目表,店主即知我不是师傅,也不是老板,微笑着说:“先生,您需要些什么?”
“老板,我看上去像先生吗?”
“看您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做体力活的。”
“不像老板吗?”
“不像。大老板不会光顾我们的小店,小老板差不多是横着走路的。”
“看来你是个人精啦,肯定生意很好。一碗馄饨、一盘牛肉、一个鸡脯。”
“好嘞,您稍等,马上就到。”
舀来油炸豌豆、夹个凉拌拼盘、从包里拿出几个冬枣、倒上二两浊酒,已经比较丰盛了。天热在店里,凉爽在店外,不慌不忙,细嚼慢咽、浅斟小饮。任冷气或轻风抚摸,十分惬意,更增添了对人世间的无限留恋。
不过,在同一店里吃上一段时间,同样的菜,价格没变,但分量却在逐渐减少,到后来才猛然发现,炒肉丝只是初次的一半,喝二两酒已经不够,赶紧转移地方,吃几天又转个地方。门店基本上是一个一个挨着,店主、服务员对经常到店的客人是比较关注的,更关注别人店的价格、客人。
我过个三五天后回到原来的店里,店主热情洋溢、满面笑容:“欢迎先生再到店里来,我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好,请您告诉我。比如价格、味道、分量等,只要能做到的,尽量让您满意。”
“谢谢您的热情,我来这里就是喜欢啦。”在紧挨着的几个小餐馆里,转过几回之后,在往后的日子里,基本保持了初次的模样。
这些小店,基本上只有临街一间房,四十平方米左右。摆上几张条桌、放上一些可折叠的椅子。客人大多是上班或打工者,把小店当作自家厨房。我在时间上与他们错开,便成了小店的常客。当然也有机会去做大中店里的稀客。大中酒店或地处闹市、设在高楼,或藏于秀山、濒临绿水。那里是有钱人的天堂,基本没有普通百姓的足迹。他们的设施豪华大气,他们的服务热情周到,他们的佳肴色香味俱全。小中大餐饮店的同样菜品,分量呈算术级数递减,价格却呈几何级数攀升。尽管如此,大中小店仍然门庭若市。
不论什么店,店主、服务员都善于听言观色,因人而异。只要有钱可赚,哪怕微薄,也会尽力去做。顾客则明察秋毫、欲擒故纵,尽可能力争物有所值。
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在激烈地博弈中,最终求得和平共赢、皆大欢喜,用微笑面对世界。
(2023年9月14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