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再现一代文宗苏轼的传奇人生。
文|钱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曾经的语文课本里,苏轼用诗词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心灵震撼,也正是通过诗词,让人们建立起苏轼的形象、感悟出苏轼的风骨。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定风波》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再现了一代文宗苏轼的传奇人生,带领观众近距离走近这位有血有肉、立体鲜活的大家,感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儒者情怀。
极致创作,
打造独特的观看体验
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为了表现历史真实的苏轼,纪录片《定风波》采用实力演员扮演苏轼,以真实再现的方式讲述苏轼的故事,兼顾作品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例如,第一次出京赴地方任职时的苏轼,年纪轻轻名满天下,有青春知己王弗为侣、初入仕途起点不低,演员雪中嬉戏高兴的神情和动作,演出了青年苏轼的意气风发;贬谪黄州后,苏轼穿着布衣芒鞋,在江边与小孩子比赛打水漂,用糕饼和孩子们换彩石,虽然笑容满面,但是偶尔望向远方的神情,依旧能让观众感受到苏轼此时的怅然若失。在苏轼的每一个重要人生节点,演员聂远对苏轼的诠释都做到了形神兼备。
除了演员专业、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之外,《定风波》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将与人物有关的遗迹、史料、专家采访与情景再现进行深度融合,使得节目在表现方面始终呈现出内容和节奏的和谐统一。例如,在讲述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用暗黑气氛的空镜拉开了苏轼政治生涯的“风雨”序幕,再现了这场风波中的弹劾、烧毁诗文、御史押解、苏轼出狱等多个场景,丝丝入扣的情景再现,让观众恍若重返历史现场,进一步强化了沉浸体验的效果。而且,每一个场景都配合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再加上节目里融入了知名专家和地方学者对此事件的讲解和分享,不断强化着内容的感染力,也通过这种方式,让节目呈现出文化深度,使观众观看的兴趣大大提升,加深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让观众对苏轼的这段经历更加感同身受。
以时间为媒,
讲述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定风波》选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作为叙事情节点,并归纳为五个主题,按照时间顺序结构,将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以五集节目篇幅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
在《出川记》中,节目重点讲述苏轼的家风和成长环境,在父母的教育下,苏轼把汉代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而牺牲的范滂作为自己的榜样。《湖山记》《摩羯记》《悬壶记》《结庐记》中,节目重点讲述苏轼在外放做官和贬谪时的经历,包括在除夕夜中释放囚犯、治理六井解决杭州用水、抵御蝗灾、抗洪、寻炭、治水;免除徭役,减轻百姓负担;为抗疫修建 “安乐坊”,划区而治,配送物资,集中隔离,统一救治;公开秘方“圣散子”,当街支起大锅熬制汤药,对穷苦百姓免费赠服;带领官民治理西湖的淤塞,为百姓烧制东坡肉;整顿军纪、建船桥等,这一系列的作为,皆是苏轼“以民为本”思想的生动注脚。
在细致梳理苏轼人生事件的同时,《定风波》也穿插讲述苏轼的家庭生活、个人兴趣,让观众从多个侧面了解苏轼。发妻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不已,写下感天动地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并在老家带着家人们手植三万棵雪松,夫妻情深令人感动;苏轼与弟弟苏辙读书备考时,约定仕途只是暂时的、兄弟二人要一生相伴,手足之情跃然荧屏。闲暇之余,苏轼游西湖、泛舟富春江、游赤壁,约好友饮酒畅聊、扬鞭策马,书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等诗词,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热衷美食,创制东坡肉、炙烤羊脊骨,甚至书写专门讲述中国烹饪和饮食的《老饕赋》。在山水、美食与诗词之中,苏轼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
通过顺序叙事方式,《定风波》很好地梳理出苏轼的人生历程,展现了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治水、政治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观众看到苏轼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达到超越困苦、实现精神突围的洒脱形象。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传递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苏,以其博大精深的三苏文化流传后世。“三苏”的文化成就,以苏东坡为代表,因此“三苏文化”又称“东坡文化”。为具象呈现东坡文化的内涵,纪录片《定风波》除了聚焦苏轼的才华外,节目更加注重塑造苏轼的人格、挖掘苏轼的精神内核,彰显其精神境界的时代价值,也让观众由此收获人生的启迪。
身处京师时,苏轼反对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书写一封七千多字的《上皇帝书》直指新法弊端;旧党废法时,他仗义执言,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担任地方官时,苏轼尽职尽责,处处行好事,为老百姓大声疾呼、极力奔走。苏轼永葆“为民、求实”的初心,在今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文人墨客向来以诗言情、明志,诗词的内容直接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因“乌台诗案”被贬来到黄州时,苏轼却第一时间想到这里的美食,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舌尖体”宽慰自己;作为编外官员,不仅不得签书公事,而且收入锐减,但与好友泛舟赤壁时,苏轼把一场好友见面变成了一次哲学对话,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词句传达自己豁达的心境。面对大宋痛失七百里河山的境况,苏轼涌起一腔以身报国的豪情,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看田置地归途中,天降大雨,他却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人生态度坦然处之。
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这些诗词直接反映出苏轼报国爱民、力行善政的人生志向,以及他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伟大人格,也唤起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意和含蓄。通过诗词的传承,苏轼内外兼修上下求索的非凡风度和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通过《定风波》,观众得以看见苏轼“民本思想”的具体内涵,感悟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在读懂苏轼的过程中,也让人们得以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汲取积极正向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