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中央会议间隙,毛主席叮嘱周总理:给这个放牛娃安排工作

2024-09-28     无风却起念

【引言】

1970年国庆节,中央会议间隙,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毛主席面前,腼腆地说:“感谢主席的关心,我这两年很好。”

毛主席听后微微点头,转身叮嘱周总理:“给放牛娃安排个工作吧。”

谁能想到,这位被称为“放牛娃”的老人,不久后竟成了福建省委副书记。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从放牛娃到红军战士】

说起“放牛娃”谭启龙的故事,还得从他早年加入革命说起。谭启龙,1913年生于江西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他从小就靠放牛为生,生活清苦至极。

然而,这个穷小子却有着不平凡的机遇。1930年,红军队伍路过江西,18岁的谭启龙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队伍。

谭启龙天资聪慧,在革命中表现得十分机灵,很快就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毛主席甚至亲自给他取了个外号——“放牛娃”。这是对他的鼓励,也隐隐透露出毛主席对他日后成就的期许。年纪轻轻的谭启龙,从此跟随红军南征北战,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二、长征后坚持斗争,显示硬骨头精神】

1934年,红军开始了长征。不同于许多战士随队前行,谭启龙主动要求留下来打游击。

他带领着游击队在江西、湖南一带与敌人周旋,虽然人手不多,装备简陋,但他们凭借机智和勇敢,与国民党军队抗衡了三年。这三年里,谭启龙数次身陷险境,但始终没有放弃,坚持斗争,显示出顽强的革命精神。

敌人不断派人劝降,谭启龙却硬是顶住了压力,宁死不屈。这股铁骨铮铮的劲儿,令组织上对他更加器重。

1937年抗战爆发,谭启龙被委以重任,带领游击队深入浙东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斗智斗勇。他带领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把浙东抗日根据地打造成了敌后的一道重要防线。

【三、浙东根据地的“功臣”】

在谭启龙的带领下,浙东根据地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时,人口已超过400万,成为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这个成绩可以说是谭启龙最辉煌的战斗篇章之一。毛主席在延安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还特意表扬了他一番。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谭启龙继续在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谭启龙继续发扬他的顽强作风,始终以革命精神带领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踏实与低调,深得组织的信任,成为各地党组织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四、毛主席的关怀与期待】

1952年,毛主席到浙江视察,谭启龙作为浙江省委第一书记,负责接待这次重要的视察活动。两人阔别多年,毛主席还是用当年那个亲切的外号喊他:“放牛娃!”谭启龙一下子被勾起了昔日战斗的回忆,两人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亲切交谈。

毛主席对谭启龙的成长倍感欣慰,但并不忘提醒他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毛主席告诉他:“要搞好工作,就必须要了解到实情,既要听干部汇报,也要走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的声音。”这句话成为谭启龙在各个岗位上坚守的工作原则。正是因为这份沉着务实,谭启龙的工作总能稳步推进,取得成效。

【五、1970年国庆节上的安排】

时间到了1970年国庆,谭启龙已经60岁,头发渐白,但精神依然矍铄。作为中央候补委员,他也应邀参加了中央会议。毛主席见到谭启龙,仍然像多年以前那样亲切地问:“放牛娃,这两年过得还好吗?”这句话饱含着毛主席对老战友的关心与挂念。

谭启龙也腼腆地回应:“感谢主席的关心,我这两年很好。”他本以为自己年事已高,或许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毛主席却有不同的想法。

主席对周总理说:“放牛娃的情况我清楚,你给他安排个合适的工作吧。”

就这样,不久后,谭启龙被任命为福建省委副书记,继续发挥他的余热。

【写在最后】

有人说,像谭启龙这样的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贝疙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成为了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谭启龙一生不图名利,一心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4c06c8dcd87e463864530b82a489f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