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志愿军挤在江边,遭美军炮击伤亡过万,杨得志决定挥泪斩马谡

2024-11-02     无风却起念

1951年的春天,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经过前几仗的胜利,士气高涨。眼看着就要把美军赶回老家了,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大暴雨突然袭来,把志愿军的进攻打乱了。更要命的是,美军趁机反扑,把我们的第19兵团给围住了。

其中,情况最危急的是64军和65军。这两个部队被美军的炮火死死地压在临津江边,寸步难行。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伤亡惨重。

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将军看着眼前的惨状,心如刀绞。他明白,如果不尽快想办法突围,部队就会全军覆没。可眼下的情况,实在是太危险了。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杨得志将军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挥泪斩马谡。

第19兵团原本是华北兵团,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它被划入第一野战军,后来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参与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

随后,兵团奉命扎根西北,实行军垦政策,一边建设大西北,一边进行剿匪。正当战士们逐渐习惯这份军农结合的生活时,毛泽东的一封电报打破了平静——19兵团接到命令,12月5日前必须准备好入朝作战。

几个月后,19兵团随即参加了彭德怀策划的第五次战役,任务重大。

杨得志作为兵团司令员,肩负着对美军的正面突击任务。然而,从指挥到执行之间的诸多隐患却为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4月22日清晨,临津江上的战场看似平静,美军甚至还在江上悠闲地进行摩托艇比赛。然而,这种平静很快被志愿军的猛烈炮火打破。千炮齐发,火龙般的炮弹划破天空,临津江顿时被炸得水花四溅,北岸的志愿军发起了猛攻。

第64军受命强渡临津江,计划穿插敌军防线,直捣议政府,截断美军和韩军的联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残酷得让人措手不及。

64军军长曾思玉接到命令时,部队还没完全准备好,炮兵尚未进入阵地。曾思玉急电杨得志,想推迟一天进攻,但杨得志一口回绝,强调这是全局问题,不能改变计划。64军不得不仓促上阵。

临津江虽不如黄河、长江宽阔,但它也有百米宽,且敌军早已在江面布设铁蒺藜。江南岸,美军和韩军第一师严阵以待。

曾思玉率领部队向江边推进,虽然一部分战士成功渡过了江,甚至占领了部分桥头堡,但敌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落下,让刚刚抵达对岸的战士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韩军第一师与之前那些一触即溃的部队不同,白善烨指挥的这支部队在多次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美军的装甲部队、炮兵、空军的配合更是让志愿军苦不堪言。

曾经在国内战场上叱咤风云的19兵团,此刻却陷入了美军火力织成的网中,冲不出去,退不回来。

杨得志见战事不利,只能下令让65军也加入战斗,试图以两个军的兵力突破敌人的防线。然而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战场更加拥挤。志愿军6万余人挤在临津江边的狭小区域,泥泞不堪的江岸让部队行动艰难,部队在美军的炮火封锁中寸步难行。

美军在战场上的远程火炮、战机不断打击临津江上的志愿军,特别是韩军的顽强抵抗,使得志愿军64军在穿插过程中屡屡受阻。志愿军的战士们英勇无畏,前仆后继,奈何敌人占据了天时地利,火力密集,甚至美军的炮管都打红了。

65军的加入非但没有扭转战局,反而加剧了战场的混乱。拥挤在临津江边的志愿军部队遭到了美军空前猛烈的打击。美军的每一发炮弹,都能带走十几名志愿军战士的生命。

尽管曾思玉和肖应棠的部队在拼命反击,但始终无法突破敌军的防线,战士们在泥泞中苦苦挣扎,美军的炮火让江边变成了血肉磨坊。

面对越来越不利的局面,杨得志不得不亲自上阵,指挥部队突围。然而,面对美军的炮火封锁和韩军的顽强反扑,志愿军难以施展三三制战术,反而被困在了临津江边的狭长地带。大雨突降,江水上涨,志愿军的处境更加危险。

眼看战局不利,杨得志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不突破,美军很可能反击,将志愿军全部围歼。于是,他给64军下达了严厉的命令:“如不坚决攻击等于死亡!如果今晚不完成任务,必遭革命纪律制裁。”这一命令,既是对部队的鞭策,也是对自己心中的焦灼与无奈。

然而,无论志愿军如何拼命,敌人的炮火始终压制着进攻,部队伤亡惨重,突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战士们拼死突围,最终还是没能打穿敌军的防线。

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后,志愿军总部发来电报,质问19兵团为何没能按时突破议政府防线。曾思玉在汇报时,主动承担了责任。他知道,自己未能完成任务,部队损失惨重。

这一战,64军和65军的伤亡超过万人,整整6万人在临津江边血流成河,却没能如期完成穿插任务。

杨得志也在战后做了自我检讨,承认自己在指挥上也有问题。为了安抚士气,他授予569团3营“道峰山英雄营”的称号,并对坚守阵地的9连给予了表彰。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失败,杨得志明白,这一仗不能没有惩罚。

为了严肃军纪,64军的两位师长和政委被降级处分,并调回国内。这些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因为此次失败,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李志民曾惋惜地说:“这就是挥泪斩马谡,不赏罚分明,难以维护军纪。”

第五次战役让志愿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19兵团的惨烈伤亡,成为整个战争中最痛苦的回忆之一。毛泽东在后来电报中提到,19兵团需要补充5万余人,这意味着19兵团几乎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杨得志心痛不已,虽然他没有将责任全部推给下属,但这场失败成为他心中难以忘怀的痛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142d47198dff35182b29fd5b3c9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