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春天,内蒙古一个叫美丽河的小村庄里,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
这人一看就是当兵的,肩上扛着副师长的军衔,他一进村便急匆匆地说:“我要找村里的于水林。”
“于水林?不就是那个从战场上回来,右手没了的流浪汉吗?”
原来,村里住着一个叫于水林的人,他以前是个军人,在战场上失去了右手。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成了一个流浪汉,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这个小村子里。
这位军官找到村长,急匆匆地问:“于水林找到了吗?快带我去见他!”
村长带着军官找到了于水林。于水林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屋子里乱七八糟的。当他看到这位军官的时候,愣了一下,然后眼泪就流了下来。
“指导员……是您……您还记得我?” 断臂的流浪汉激动地哽咽着。
原来,这位军官是于水林以前的老连长,名叫翟文清。当年,于水林在战场上失去了右手,生死不明。翟文清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整整找了12年。没想到,最后竟然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找到了。
可是,为什么当年的英雄,如今成了这副模样?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于水林,192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个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战火不断。他从小就在躲避日寇的枪炮声中长大,年纪轻轻便见惯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目睹家乡百姓被日军肆意屠杀,他心中燃起了仇恨的火焰。
当他还是个少年时,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参军报国,亲手打死侵略者,为家乡的百姓报仇雪恨。
1947年,二十出头的于水林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部队中,他勤奋刻苦,训练中从不叫苦叫累,表现出色。没过多久,他便被调入彭德怀元帅亲自指挥的部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公然违背国际协议,越过三八线,挑起战争。中国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抵抗美军的侵略。于水林被编入志愿军第40军352团3营,翟文清正是他的营指挥员。
在朝鲜战场上,于水林英勇作战,特别是在著名的横城反击战中,表现尤为突出。
那天,3营接到命令,要切断美军的退路,占领一处关键高地。当时,美军装备精良,坦克、大炮一应俱全,而志愿军的装备相对简陋,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形势十分严峻。
然而,于水林毫不畏惧。他率领8连正面拦截美军坦克。敌人的第一辆坦克刚刚逼近时,于水林果断指挥战士开火,迅速摧毁了敌军的先锋坦克。
紧接着,美军派出两辆坦克试图开路。见状,于水林毫不犹豫,拿出反坦克手榴弹,瞄准后一辆坦克,成功将其引爆。美军坦克手试图跳车逃跑,却被于水林当场击毙。
这场硬仗打得异常惨烈,但在于水林和战友们的顽强抵抗下,美军的进攻最终被成功遏制。看着美军撤退的狼狈模样,于水林和他的战友们士气大振。
就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一颗子弹从远处飞来,直接打中了于水林的右臂。鲜血喷涌而出,他忍着剧痛继续战斗,直到战斗胜利。
战斗结束后,翟文清听说于水林受伤,赶忙跑来查看。看到浑身是血的于水林还抓着8个俘虏往回走,翟文清既心疼又感动。但于水林的伤势非常严重,右臂无法保住,不得不截肢。
手术后,于水林躺在医院里,心里满是失落。失去了右臂,他再也不能上战场了。当翟文清来探望他时,于水林问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指导员,我还能留在3营,留在部队吗?”
翟文清没回答,只是安慰他说:“你是英雄,我会向上级申请让你转到文职岗位,好好养伤,等你伤好了就去报到。”
然而,于水林并没有等伤好。他悄悄离开了医院,谁也没能阻止他。那一年,他默默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于水林无法接受自己不再是那个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怀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他偷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然而,家乡早已物是人非。父母早亡,家里的亲人也几乎都不认识他了。
于是,他在村里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流浪汉”。他不愿承认自己当年的辉煌,也不想成为国家的负担。面对村民的关心,他敷衍地说自己是“逃兵”,宁愿被人误解,也不愿接受任何特殊待遇。
村里的老人见他衣衫褴褛,还失去了右臂,都以为他是无家可归的乞丐,便时不时给他找点活干,勉强维持生计。于水林就这样在村里度过了多年,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这次的相遇,是翟文清多年寻找的结果。自从于水林失踪后,翟文清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知道,像于水林这样立过赫赫战功的战士,绝不会轻易离开部队。
多年来,他四处打听,于是在1963年4月,终于在内蒙古美丽河村找到了这位昔日的战友。
见到翟文清,于水林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激动地说:“指导员,您还记得我,我当年不辞而别,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翟文清红着眼眶,拍拍他的肩膀:“找到你就好,找到你就好。国家不会忘记你,战友们也不会忘记你。”
得知于水林的真实身份后,当地政府为他安排了住房和生活补助,翟文清还帮他介绍了一位当地女子,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从此以后,于水林的生活有了起色,但他依然保持着低调。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战功,也不提当年立过的一等功。他只是默默地过着平凡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这个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