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
粟裕将军在这次战役中指挥若定,打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不过,有一位国民党将军,让粟裕将军也感到头疼不已,这个人就是黄百韬。粟裕曾因为黄百韬的顽强抵抗,气得血压飙升到220。
黄百韬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带的部队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在淮海战役中,黄百韬的部队被围困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眼看就要撑不住了。但是,黄百韬却像一只困兽,拼命地反抗,给咱们的解放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他默默看完各纵队的伤亡报告,心痛如绞,但只能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那么,黄百韬究竟有多难缠?为什么他会让粟裕如此焦虑?
1948年秋天,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国共两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生死较量。作为华东野战军(华野)的代司令员,粟裕一开战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身上。这位出身杂牌的将领,早已成为粟裕的“老对手”。
黄百韬这个人,虽然没有显赫的黄埔背景,但绝对是个硬骨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以强硬的反共立场和狠辣的作风,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他指挥的皖南事变,造成了大批新四军战士的伤亡,成了国共两军之间的一大血债。
淮海战役之前,黄百韬凭借着果敢和坚韧,打出了几场漂亮仗。特别是豫东战役中,他身受重伤依然带队冲锋,给粟裕的部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此后,他被蒋介石提拔为第七兵团司令,指挥12万精锐部队。
粟裕对这个对手自然不陌生,但即便是他,也低估了黄百韬的顽固与凶狠。
1948年10月,粟裕的部队在新安镇对黄百韬展开了包围。按理说,黄百韬这次很难脱身。但没想到,黄百韬察觉到危险,迅速率部撤退,企图退守徐州。
这场“猫捉老鼠”的追击战,转眼进入了一个僵局。
眼看着黄百韬的兵团快要逃出包围圈,突然,意外发生了——驻守在台儿庄附近的59军、77军突然起义。
这两个原本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部队,早已是我军埋下的地下党。起义部队让华野占据了有利地形,迅速抄近道包围了黄百韬兵团。
就这样,黄百韬和他的12万大军被困在了碾庄圩。
按粟裕的判断,歼灭黄百韬,最多三天。然而,战争的进程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碾庄圩的地形非常复杂,村庄密布,房屋多筑在高台之上,并有围墙、壕沟防护。再加上之前李弥部队修建的大量地堡和火力点,黄百韬的兵团凭借这些坚固工事,展开了异常顽强的抵抗。
黄百韬不仅地形有利,部队的战斗意志也极为顽强。尤其是他手下的25军和64军,训练有素,火力配置合理。
我军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发起进攻时,敌军四处暗堡里的机枪突然开火,子弹像雨点一样射来,许多我军战士倒在冲锋的路上,甚至无法靠近敌阵。
粟裕的计划屡屡受挫,几天过去了,黄百韬依然死守不退。这时,粟裕意识到,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难缠的对手之一。
11月14日,我军发起了对碾庄圩的第一次强攻,但因为地形不利、火力不足,再加上敌军顽强的防守,华野的攻击受到了严重挫折。粟裕接到各纵队的伤亡报告时,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4纵司令员陶勇当时接到粟裕的电话,迟迟不敢开口说出伤亡数字。粟裕的催问让陶勇不得不透露实情——4纵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4300人。这意味着前线士兵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很多老兵都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
粟裕听到这个消息后,心痛如刀割。其他纵队的伤亡也同样惨重。这场战斗远比预期更加艰难,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牙坚持下去。
随着伤亡人数的增加,粟裕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加上敌军不断的增援威胁,粟裕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每天忙得几乎无法合眼,睡不着时,只能到司令部外用冷水浇头,试图让自己保持清醒。
在这些日子里,粟裕的血压飙升到了220,医生劝他多休息,但他根本停不下来。即便如此,他也不能将这些压力表露出来。他的战士们正在前线拼死作战,作为指挥员,他只能默默承担一切。
粟裕很清楚,碾庄圩必须拿下,而且越快越好。随着各纵队的进攻受挫,粟裕决定调整策略。他将围攻碾庄圩的任务交给了谭震林和王建安,而自己则集中精力对付邱清泉、李弥的增援部队。
谭震林和王建安明白,这场战斗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必须稳扎稳打,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于是,他们决定采取以下战术:
首先,先集中火力攻打敌军较弱的44军和100军,再对付25军和64军这些老牌劲敌。
其次,他们命令部队夜间对壕作业,尽量将交通壕挖到敌军阵地前沿,缩短进攻时的暴露时间。
最关键的一点,是集中弹药,利用华野的重炮和特种纵队的坦克,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11月16日,战斗重新打响,炮火猛烈轰炸敌军阵地。44军和100军很快被歼灭,黄百韬的防线进一步缩小,碾庄圩渐渐变成了一个孤岛。
黄百韬曾想突围,但交通壕已经将他的兵团围得水泄不通。到了19日,他的心态崩溃了,但依然不愿投降。为了表示顽抗到底,他竟然枪决了碾庄圩内的解放军俘虏,最后落得个血债累累。
随着形势越来越不利,11月21日夜间,粟裕下达了最后的总攻命令。重炮再次轰鸣,特纵的坦克紧随其后,华野战士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对碾庄圩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一次,黄百韬的抵抗再也无力支撑。他手下的25军、64军精锐尽失,敌人的阵地迅速被压缩。黄百韬明白,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了。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黄百韬之死标志着碾庄圩战役的结束。这一战,粟裕终于击败了这位老对手,但代价同样巨大。华野各纵队伤亡超过5000人,尤其是老兵的损失,让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粟裕亲手策划的这一场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让他身心俱疲。
在黄百韬死讯传来时,粟裕几天未合眼,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淮海战役,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最终以粟裕的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