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血管堵了?医生辟谣:看症状不如做好这2点

2020-04-07     李药师谈健康

很多朋友喜欢说血管“堵了”,其实这个“堵”,除了急性发生的心梗、脑梗等方面的问题外,多数情况下,都是指血管的狭窄问题。有些朋友会把血管的狭窄形容或者想象成一个逐渐形成垃圾堆积的管道,虽然这样的书佛啊很形象,但实际上却并不能真正的利于理解我们的血管为什么会“堵”。

血管之所以会“堵”,通常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动脉血管本来就会逐渐的产生老化的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加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影响、吸烟、肥胖等相关不良生活因素影响,就会在血管壁下方逐渐的形成脂质的堆积,这种堆积如果来不及及时的“被清运”,就会逐渐的导致动脉血管的进一步硬化和狭窄,动脉硬化的过程中,会形成含有脂质核心,外面覆盖纤维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样的斑块随着动脉硬化的进程发展,会逐渐变大,变大的同时,还会使纤维帽逐渐变薄,使得斑块变得不稳定,如果斑块出现破裂,引起身体的凝血反应,导致血小板等凝血物质的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血管就真的“堵了”。

不管是“彻底堵塞”引起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还是一部分堵塞引起的供血问题引发各种各样的症状,我们血管“堵了”想象成是垃圾的堆积时,也一定要充分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这对于我们积极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的朋友说,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早晨起床的时候会有哪些症状呢?其实通过症状来判断血管是否有狭窄堵塞的情况,多数情况下都是不靠谱的,比如说晨起头晕,可能是脑血管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问题,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感冒或晨峰高血压导致的头晕症状;比如说晨起出现胸口疼痛的问题,可能是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心绞痛问题,但胃部反酸疼痛,疼痛感也会辐射到胸口部位,也不能算是血管狭窄的典型症状;比如说晨起有四肢乏力的症状,可能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四肢乏力,但过度劳累,身体虚弱等情况,同样也可能导致人的四肢乏力,因此,这些所谓的“症状”,都不是血管硬化、狭窄的典型症状,通过症状去判断血管是否“堵了”,也是完全不靠谱的。

如果说血管的硬化狭窄程度判断,应该首先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如果综合年龄、遗传因素、血压血脂血糖情况、生活不良因素影响情况来评估,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情况,又经常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的,建议就应该尽早的就医诊察,看是否需要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认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排查血管的堵塞情况和心梗风险,如果属于高危风险的情况,又经常出现头晕症状的,也可以进行颈动脉斑块及脑部供血的相关检查,了解脑动脉硬化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只有通过合理的医学评估,在结合相关症状,同时通过科学的医学检查,才能知道我们的血管是不是硬化狭窄了,到底堵到什么程度了。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堵塞”,我们要注意防大于治,如果能够尽早的排查相关的健康风险问题,积极的进行调理改善,就能够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减少出现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风险和几率。首先是生活上的调理改善,吸烟、肥胖、长期大量饮酒、久坐不运动、长期的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影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熬夜、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这些方面,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和相关慢病的控制调理,因此,想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首先建议应该从生活方式改善上下功夫,针对性的对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因素进行改善和调理,这是减少血管硬化狭窄,减少动脉粥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基础,值得我们一直坚持。

除了生活调理干预以外,当然对于有相关慢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都是明确会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疾病,如果生活调理无法有效的将这些疾病控制好,把相关指标控制达标,就需要长期的服用药物来进行调理和改善,通常说来要求将血压控制到130/80以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到1.8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到7.0%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结合自身动脉硬化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情况,可以适当放宽血压血糖标准。

总而言之,想要知道血管堵没堵,光靠症状判断是不靠谱的,只有结合症状,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检查、判断,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身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如果能够尽早做好动脉粥样硬化问题的预防,积极的进行生活方式调理干预和相关慢病的控制,就能够尽量的控制好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风险,上面谈的这些点,您都能做到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pLTVnEBrZ4kL1ViYH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