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摔女儿手机后我终于体会到:粗暴的管教方式是最无用的教育

2020-01-08     婉秋聊育儿

周末中午,我做好饭了,女儿还没起床。

为什么?肯定是昨天晚上又熬夜打游戏了呗。想到这儿,我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斥她快点起床,下午2点还要回学校上课呢。

她终于爬起来了,却像个刚从战场上归来的、被打败的士兵一样垂头丧气。

我真是不明白:“你说你躺了一上午,就算睡不好,也不至于这样吧?”

她毫无征兆地放声大哭,让我看她的手机屏幕。是初中同学跟她的聊天记录,同学在劝她:你不要这么堕落了好不好;天天熬夜打游戏好吗;你曾经那么的优秀,看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我好痛心!……

看到这样的信息,我更加气愤和痛苦:“就是,你为什么要自甘堕落?为什么不停地打游戏?同学都这样劝你,你自己还不想改变吗?!”

她大声吼:“我已经堕落了,还怎么能变好?我已经堕落了成这个样子了,怎么好?我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样子了,我已经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我的脑子已经坏掉了,已经被游戏充斥了。你从没试着帮助过我走出来,我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走出来!”

我全身的血液都涌上头:“我把手机摔碎了,你对游戏就没有念想了是吧?”我狠狠地把手机摔在地上,眼睁睁地看着它炸裂成两片。


很快,我就后悔了!一是我感觉自己的做法太粗暴了,明显地对孩子不尊重;二是经过这件事,女儿虽然不打游戏了,但情绪并没有好多少,我粗暴的行为不但没让她屈服,反而让她更加叛逆。

直到这时,我才深刻理解到美国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那句话的意义:抢走孩子的手机,对他们大喊大叫,甚至扇巴掌,这些管教方式只会拖延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是的,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观点是正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我为什么会失控?

当我把这次激烈的冲突向闺蜜哭诉时,她竟然说她也干过这样的事。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没收孩子的手机或者摔碎孩子的手机,在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前情绪完全失控。

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孩子说出威胁的话:

你如果无节制地玩手机,我就没收它;

你继续这样的话,就再也别想让我带你去度假;

你这次要是退出了前10名,不要跟我提任何要要求;

你若是不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我就不给你买那双新鞋子。


可是,我们这样做能收到多大的成效?结局多数是孩子惧怕我们的淫威确实老实了几天,但是没过多久又会故态复萌,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

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利用父母的权威强压住了孩子的表面行为,根源并没有消失。所以,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反应可能还是如此失控,并不会改变多少。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老是采用这样的管教方式?

  • 因为我们从潜意识中认为孩子必须要受到纪律的约束,否则就会无法无天。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孩子必须要有规矩,我们给孩子最高级别的表扬就是两个字:听话。

当孩子做出让父母不满意的行为时,父母有资格教训孩子。我们认为孩子不够听话,只是因为我们的处罚措施不够有力。

这几天网上就发生了一个很典型的事例:百万大V育儿博主粥悦悦将6岁的女儿单独留在家里一整天。具体经过可以看她的微博全文。

她对孩子的惩罚严重到置孩子的身心安全而不顾,自己却不自知,还自信地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次非常有效的教育,并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并得意地将自己的经验之谈推到大众面前。

令她没想到的是,她遭到了网友们的强烈指责,以至于不得不在微博上公开道歉。

从这件事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孩子若没有完成我们指定的任务,我们必须要采取手段让她达到。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从潜意识里就笃定地认为:孩子必须要经过我们的严厉管教方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如果给他自由,他肯定会像撒缰的野马一样。

当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这种管教方式可能会看起来比较有效果,因为孩子能力弱小,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但对孩子隐性的伤害谁也无法检测出来,甚至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当孩子长到青春期,有了与父母冲撞的能力,这种管教方式的效果可能会非常有限,甚至激化矛盾。

  • 我们童年时代的养育模式,会成为我们自己育儿方式的模板。
  • 回想一下我们童年的经历,父母是否这样对待过我们?

    我们的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并没有学习任何科学的育儿方式,基本是依据经验,延续了家族中一直以来的模式。

    现代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美国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中也说: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冲突——无论是与孩子、配偶还是与其他成年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再现。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是过去的奴隶,当孩子触发了我们那些不愉快的记忆时, 我们就会爆发。就像有些在父母棍棒教育下长大的人,心里面无比痛恨打孩子的父母,发誓等自己有了孩子后绝对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当他们真的有了孩子,却很容易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 除了惩罚,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我们去干涉、什么行为可以给他自由?我们好像除了威胁和惩罚之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对待。

    说实话,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我读过很多的育儿书籍,也在孩子身上动用了很多心思,也想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上,有时还是一筹莫展,甚至做出失控的行为。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管教?

    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也是经常摇摆不定的问题。读过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这本书后,我觉得很多问题找到了答案。

    1、让后果来教育孩子。

    这里所说的后果指的是自然后果,而不是外力加上的后果。

    比如他今天晚上完不成作业,明天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他今天熬夜打游戏明天早上起床晚了就会迟到;

    他没有认真学习,考试就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为了保护孩子,往往不会让自然后果出现。

    他磨蹭着不写作业,我们会一遍遍地催促他完成,, 以免第二天受到老师的责罚和影响上课;

    他熬夜打游戏,我们心疼他的身体,心疼他浪费掉的那些时间,禁不住去禁止他;

    我们不允许他不认真学习,我们担心他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会一直拿着小鞭子不停地催。

    所以孩子并没有真正的体验到自然后果对他的伤害,所以他很难学会自我管理。


    有的人肯定会问:如果我不管他的学习,任其自由发展,将来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他的一生就毁了。这种后果也要让他体验吗?

    不是的。这种自然后果需要的时间太长,并不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验到的。但是,我们有必要预先警告他,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的后果。

    那些存在危险的行为,我们也不能让他来体验。比如两三岁的宝宝要冲到车水马龙的大路上,比如小学的孩子要驾驶妈妈的汽车。

    我们要让孩子体验的后果是那些不会引发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事情,比如两岁的孩子要去动热水,要自己上厕所,我们完全可以不做过多的干涉,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可能会烫到手;他可能会尿了裤子,我们可能有残局需要收拾,但孩子肯定会有所收获。

    尊重自然后果,孩子们就会明白,他们的每个行为都会唤起一定的反应。

    2、以共情和一致的方式设定界限。

    让自然后果来教育孩子,并不代表父母要对孩子放任自流,在日常生活、学习、亲子关系中父母都需要给孩子设定界限。这个界限跟控制是不同的,它不应该受情绪的影响,它应该是一直都在那里。也就是说,界限必须是实用、明确和一以贯之的。

    比如,上学这件事情,除了生病或其他特殊的原因,孩子不愿意去是不行的,抗争没用,商量也没有用。

    但是,在家庭中有些事情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比如孩子对父母不礼貌;比如孩子针对自己的权力奋起抗争的时候,给这些事情划定界限并不容易,甚至做起来非常难。

    比如我现在面临的的女儿使用手机的问题,如果我认为她没有管控自己合理使用手机的能力,我不应该给她买手机,哪怕她今天很懂事,考试成绩很好,我也不能够一时心软,放弃原则。

    如果我信任她,给她买了手机,那就应该提前设定好玩游戏的时间,并监督她遵守,让她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不是时而放任自流、时而严格管控,以至于让她无所适从。

    ​确定界限很难,维护界限更难,它需要我们努力维护,付出毅力,即使在偶尔的逾越之后也还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3、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吃鱼呢?鱼是这样有营养的食物。

    为什么我的孩子如此不听话?

    我的孩子必须是优秀的,我不允许他学业落后或者一事无成。

    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很容易这样认为:我亲生的孩子,我付出心血将他养大,他没有理由不像我,他没有理由不听我的,他没有理由不优秀。

    事实呢?

    他就是他,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能从理论上讲,我们都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实际上,我们老是想干预孩子的事情,一个很典型的事情就是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们学习了很多先进的育儿理念,也信奉给孩子“爱和自由”,不想给孩子一个名次和分数的限定,我们嘴上说:“只要你努力了,考多少分都可以。”

    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压力,都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对分数存有一定的执念。当孩子带着不好的成绩回家时,我们很难掩饰自己面部表情上的失望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态度。

    实际上,我们与孩子的一切冲突都源于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

    就像我,一方面相信女儿的自制力:她能合理管控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另一方面,她由此引起的学习成绩下降令我难以接受;还有,当她的班主任斥责我让孩子熬夜打游戏、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时,我失控了:摔碎了她的手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以为自己全心全意爱孩子,永远支持他们,却意识不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遵从自己潜意识中的感觉,去干扰孩子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改变自己很难,尤其是对那些深藏在我们潜意识层次的那些观点,但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为了我们家庭的和谐,同时,也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我们必须要经常反思,用更科学的理念来养育孩子,让孩子最终成长为他自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n8FiG8BMH2_cNUg1L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