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自闭症!培养一个爱学习、能适应、会生活的孩子

2019-09-27     蝶变盛夏

今天中午,我和一个同事一起吃饭,她跟我讲述了上周末去参加的一个帮助自闭症孩子的公益活动。在那个活动中,她突然发现有这么多性格自闭的孩子,多数是中学阶段的孩子。

以前因为没有关注过,所以真的不知道生活中居然有这么多患自闭症的孩子。因为自闭症,这次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已无法在普通中学上学,目前是每天在专门的机构学习。

听了同事的讲述,我陷入深思。作为家长,我和孩子的很多同学家长交流时能感受到,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初中以后,越来越难以沟通和管教。

自闭症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有些孩子是天生的,有因为和父母沟通不畅后天形成的,也有其他很多原因造成。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陪伴他一起成长。那么,基于这个目的,我们一起来了解,初中的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应该培养什么特质的孩子,能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形成良性沟通机制?不再有沟通障碍。

一、初中孩子的特点

初中是孩子在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孩子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必经阶段,是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品质的关键时期,为一生的成长奠基。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心智趋于成熟。初中的孩子不再像小学生,从心态依附于父母,而是随着身体的逐渐成熟,心态不断发生改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伴随着孩子的眼界不断扩大,孩子开始向往家庭以外更大的世界,希望按自己的判断去行动的意识增强。孩子希望拥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她希望能逐步掌控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的家长强权,没有任何作用。

这个阶段,家长要培养这个阶段的孩子真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要引导孩子自己规划目标,学会有效执行。

二、对于初中孩子,家庭教育的目标规划

(一) 家长对于孩子的管理教育,可借鉴“库尔特·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领导风格细分成三种类型:专断式、民主式、放任式。

专断式:权力集中在领导者个人手中。强调指挥与服从,完全个人说了算,主要依靠其个人的能力、经验和判断来指挥组织的活动,团体情感距离远,部属的工作效率往往以领导在不在场而异。

民主式:权力定位在领导群体中。部属高度参与管理,在决策过程中吸收被领导者参加,决策的执行采取分权的方式进行。团体情感距离近,即便领导不在场,部属也能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放任型:权力定位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手中,部属没有满足感,也缺乏目标,工作效率很低。

(二) 当前家庭教育的困惑,是在权威与民主之间徘徊

对待孩子,家长可以分析,是要采取权威还是民主的态度?其实大多数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是感到极其困惑的,也在不断摸索应采取哪种管教风格最有效。

比如,孩子长时间不做作业,作为家长,我不该管他吗?如此分析,道理似乎是对的,但家长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家长依然存在管教方面的问题。

学习、做作业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初中的孩子,一定要完成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到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初中孩子学习的事情,不应该再像小学生一样,单纯依靠老师和家长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管教,才能推动孩子完成学习功课,否则孩子永远无法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又比如,家长会认为,“这么让步下去,作为家长,我一点尊严也没有了吗?从这个角度分析,家长的体验感非常不好,但教育能力依然存在不足的情况。

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不听信大人的命令式安排,不偏信家长对事情的看法和理论,不一定真的就关乎家长的尊严问题。

对于家庭教育,是采取权威的方式,还是民主的方式?家长要智慧做出选择。

(三)因材施教,解决权威与民主的教育方式问题

1.两种教育方式:权威与民主的关系

权威与民主不是对与错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匹配的问题。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孩子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很有必要。

2、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孩子的手机依赖症”

有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商量好了手机的使用时间,相互相当于签订了协议,但是孩子一次次撕毁协议,让家长让感受到每一次签的都是不平等条约。于是家长暗自生气,怒火逐步升级,成为教育中的不定时炸弹。

对于孩子喜欢手机,或者依赖手机的问题,有时候家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总觉得在这个事情上,“家长是霸道的,孩子就是天使的,家长是天使的,孩子就是胡闹的“。因此,有些家长内心下了定论,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用家长的权威去管教。

其实,家长没有思考关于手机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手机问题涉及家长陪伴问题,一定是陪伴质量出了问题,孩子才那么依赖手机。

3.相类似的网游问题等

孩子喜欢网络游戏的问题、孩子喜欢上网沉浸在虚拟世界的问题……等等,家长都需要反省自身对孩子的陪伴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积极考虑改进,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带动整个家庭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我听说过的身边同事、朋友周围家庭里,出现的几个自闭症的孩子、抑郁症的孩子,有好几个都是因为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不爱学之间习,不爱运动。

因此,孩子和家长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双方反复的争吵,甚至家长对孩子实施打骂管教,这样的状态持续一个较长时间后,孩子出现了心理上的各种问题。

家长陪伴中应常常自省,是否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人在心不在,心在情不在”的问题。因此,解决孩子依赖手机的问题,并不是手机应该怎么处理,而是陪伴怎么改进。

(三)教育孩子成为爱学习,能适应,会生活的人,及教育的目标规划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问题归根在于谁有规划的权利,规划是否有执行力,对于家长而言,是对目标规划强力推进,还是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引导?归根结底,要让孩子爱学习、能适应、会生活,根本不是规划,只是对孩子提出倡议,不是对孩子强权的管理,是对孩子适时的引导。

二、“爱学习”的特质

(一)爱不是表现,爱是动机

表现一样的爱,动机可能完全不同。成年人对孩子的关心是否也别有用心,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否赋予了家长自身愿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而附加给孩子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家长是需要时常自省的,小心空心的爱,你到底爱的谁?是自己还是孩子?

(二) 爱的试金石

1、 借鉴基督教歌曲《爱的誓言》,我们家长可以思考,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是不过心的重复誓言,还是有信仰的真爱?

2、 爱读书的试金石。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会有不成功,会遭遇有挫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读书学习的真正含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能只为改变命运而读书

三、“能适应”的特质:是具有刚性和柔性

(一)刚性是稳定性。

成功时不忘乎所以,也不忧心重重,肯定自我,肯定成绩,比如孩子考试以后,无论分数高低,都能理性分析,正确看待得失,高分时,分析不排除运气成分;但考得不好时,分析失分原因,思维欠缺的方面。

也就是,在成功的时候,能理性分析原因,得出:“成功=方法+努力+运气”的结论。比如,中国女排没有庆功会,比赛后第一时间进行的都是比赛得失的分析。

(二)韧性是柔性。

韧性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到最大限度时能恢复原状。受挫时,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我否定。

怨天尤人,是把责任归咎到客观世界,自我否定是把责任归咎到自己以及自己的行动,一次挫折有可能有客观原因,也有可能有自己的原因,看待问题,不走极端,挫折是危机,是危机也有机会,如何变挫折为机会。

(三)孩子的问题是教育的试金石。

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也需要有刚性,既不过度关注,也不过于慌张,不要推翻前期教育,全盘否定之前的教育,也要肯定教育中存在问题,遇到挫折与问题,家长一定要很稳,给孩子传递的信息,身教大于言教,要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会生活”的特质

红楼梦里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人生理解的格局越大,韧性越强

匈牙利诗人裴多芬的诗《自由与爱情》里的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苏轼的《定风波》里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诗的格局,可以让孩子通透地领悟并懂得,成绩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是生命的一部分,懂得尊重平凡人,尊重似乎不如自己的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就是学习者心态,学习让人精神富足。有人说学一门外语就等于用另一门语言多活一次,在这个意义上多读几本好书,也就等于多活了好几回。

人生短暂,在求学阶段就找到人生的经验:顺境时能自持,握得住自己,逆境时能自愈,稳得住自己,这就是读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

成熟的自我,自然能经历风雨,也能为他人遮风挡雨,至于是不是高手,就留给他人评说。

可惜的是有可能,功利的我们可能教育出功利的孩子,既担不起成功,更担不起挫败,教育迷失在成败输赢的死胡同,完全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没有百年大计的勇气,就立不起内心强大的孩子。

真希望,我们都不要成为功利的家长,用功利的心教育出功利的孩子,更不要因为我们家长自身原因,与孩子沟通不畅,不幸地形成一个又一个心灵自闭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充分的耐心,不做强权家长,要真正引导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修正,不断朝目标努力前进,培养爱学习,能适应会生活的孩子,并且要以身作则,培养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


我是盛夏,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蝶变盛夏”,关注亲子关系,致力于女性自我成长,共同蜕变与闪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hLQhG0BMH2_cNUg9h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