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你甘心吗?摆正心态,用持续努力逆转

2019-10-24     蝶变盛夏

临近期中考,随着孩子每周功课测试成绩公布,有一批家长的心情会表现得越来越凝重。并且,每一次家长会过后,则是这部分家长焦虑症集体并发的高峰时期。

相比较而言,假设一个班60个孩子,用考试成绩排名,剔除排名前10和后5的孩子,处于中间排名孩子的家长,其心情估计大多数时候都如同过山车,上下波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喜忧参半、忧思重重。

我女儿隔壁班的班主任,管理班级孩子,基本采取“二八法则”,重点关注学习排名前10和后5的孩子,前五和后五的孩子组成同桌,再加上另外几个孩子,长期坐在班级第一、二排,确保前十名保持稳定的学习优势,也希望由此让位列后五名的孩子,不要彻底掉队,通过向成绩优秀的孩子学习,让自己学习成绩有所提升。

由此可见,学习成绩位于中游的孩子,在学校里是比较不受关注的一类人;如果孩子学习长期处于中游,那么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相对比较低,而这一类孩子在班级占大部分比例。这种情况就是引发学习成绩处于中游孩子的家长,染上焦虑症的原因之一。那么,学习成绩处于中游的孩子,家长们到底要怎么办?

一、正确看待自己家的孩子

(一) 何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写了她读中学的女儿,在学校里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许多人因为读到这篇博文,而在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2012年6月7日,这篇博文也成为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文中“女儿”的学习成绩状态是“中等生”,则我理解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泛指学习成绩中不溜秋、不太受老师和同学们关注、大部分不喜欢主动在“舞台”上展示自我的孩子。

(二) 学霸与普通人,智商的比拼?

1、 传说中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

有人说,学习是极少数人的狂欢,是大多数人的煎熬和焦虑,因而出现集体的自信缺失和个别人的出类拔萃,于是有了“学霸”这一称号。

为什么家长会后,一大群家长会集体并发“焦虑症”?因为孩子们学习成绩的横向比较,会让家长的心态在瞬间受到一万点的暴击。

比如,上学期期末,我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老师在家长会上通报了初一年级整体考试情况、班级考试情况,班级在年级各科排名,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

特别举例讲了同一年级别班一个男生,早已学完初中、高中的数学课内容,目前在学习微积分,数学竞赛那么有难度的题,满分120分,他都能考117分;另外一个女生,英语考试120分满分题,她考试从没有低于117分,因为她已经考过了雅思和托福……

诸如此类的学霸案例,正可谓没有比较,没有伤害;而有些家长的心,也在孩子学习成绩的比较中,逐渐失衡,日渐焦灼。

2.高智商的孩子是极少数

很多家长内心里认定,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受智商的影响,那些学习成绩好,学习得又很轻松的孩子,是因为孩子智商本来就高。但是,教育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商确实是有区别,我们的身边确实存在智商特别高的学生,但这样的孩子数量是极少的。

普通人的智商一般在90-100,如果超过130就属于智力超常的学生,倘若能达到160就属于天才级别的学生了。反之,如果智商低于90,则属于弱智。

有专家在对我们身边的人群进行智商统计后得出结论,智商低于90和高于130的学生,比例仅占2%,这也意味着,每一百位孩子中真正超高智商的天才型学生大概仅有1名左右,数量是极少的。

3.学霸与普通人的差异不在于智商

由此也有人总结:“学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在于他们拥有让人惊羡的学习成绩,通常能长久占据在成绩榜顶尖位置。当然,能达到这个境界甚至高于这个境界的还有另一类物种——学神,学神就属于那1%不到的人。

区分“学霸”与“学神”的明显特征在于,学霸往往也需要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来获取优异的成绩。因此,“学霸”与“普通人”的差异,并非智商,之所以学习成绩优异,是因为,真正对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和心理状态。

(三)学习成绩中游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1、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不要给孩子设限

人生过程很漫长,无论是小升初、中考、高考,亦或是其他各种各样考试,考试成绩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各种节点,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多种的可能性。

无论孩子现在处于何种状态,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才是自身人生旅途的主人,家长能做的只是指引者、助力者,最后怎么走,还是要靠他(她)自己。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去设定孩子的人生,也不要随意预言孩子的未来。

2、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在学习上,付出了、努力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但是每一个孩子一定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如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一样,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因此,对于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孩子,在其求学的路上,肯定会经历很痛苦的心理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理性认识自己所处的状态,不但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启发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引导孩子肯定自身独有的天赋,并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意志、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3、学习成绩中游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学习成绩处于中游的孩子,并非这一辈子大概率就是扮演“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样的角色。这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只是孩子的一种选择。正如《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文中的女儿,她从内心里选择不愿意做英雄,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在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我们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同学、为同伴、为队友欢呼,为英雄喝彩;但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另一面,我们自己就是舞台上的明星或者竞争场上的主力选手,那时我们就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

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也有可能一段时期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段时期我们必须逼自己成为“英雄”去努力拼搏。这一切都是在于自己的选择。

因此,学习成绩中游的孩子,一定不要因自己只能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让这个理由成为自己懒惰的借口。像电影中小哪吒一样,要坚定地对自己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只有我自己说了算!”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我们的命运由自己掌控,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摆正心态,我们要做不慌不忙的家长

(一)坦然接受现状,“平凡”是大概率

梁晓声曾在网络发出询问:“做一个平凡普通人,有那么令人沮丧么?”事实就是,世界上99%的人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我们家长需要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接受自己是平凡人,那么推己及人,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和自己一样,从大概率来说,也是一个平凡人。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有时候接受平凡,有可能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我们家长才能正确认识孩子,真正理解孩子。从而不要把过高的希望,寄期望于孩子身上,不要企图让孩子实现家长的梦想,从而避免让孩子不堪重负。

(二)告诉孩子,努力的现实意义

前几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个把中不溜秋孩子培养得考进纽约大学的孩子爸爸所写的文章,详细讲述了孩子在小学时期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游水平,但中学以后孩子通过努力,成功考入纽约大学的真实故事。这个事例,很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努力才能有收获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孩子努力的重点在于读书。

龙应台给儿子的信里,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在于: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让孩子明白,“努力”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让孩子长大后拥有选择的权利,在人生中拥有成就感和尊严。

(三)持续努力的力量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你这个“平凡的人”变为“非凡的人”,你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稻盛和夫《干法》

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李娜,她在网坛取得的成就,让自身的冠军光环熠熠生辉。她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每天练球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燥乏味。

菲尔普斯22枚金牌、27枚奖牌永载奥林匹克史册,被喻为游泳的“神”。他是如何创造了神一般的奇迹?据报道,菲尔普斯平均每周的训练量是85000-90000米,在备战巴西里约的奥运会时,他一周的训练量超过10万米。据说一年365天,他只休息了三个下午。应该就是这样持续的努力,才让他能够站到世界最高的领奖台,被世界关注和尊重。

不仅仅是李娜和菲尔普斯,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是相同的经历。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与枯燥的煎熬。

李娜以及其他不平凡之人,他们原本和我们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虽然平凡但绝不甘于平庸。他们通过持续努力的力量,把自己从“平凡的人”变成了“非凡的人”。

我们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真正明白,作为平凡人,虽然可以无过人之才,可以默默无闻,但不能没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更不能消极悲观、无所作为。通过持续的努力,平凡人也可以朝自己的梦想迈进,奋斗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收获。

(四)赏识孩子,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要学会撇开学习成绩,准确全面地评估孩子的优缺点,学会赏识孩子,对孩子要有真正的爱心,父母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无论他是不是最优秀的,家长始终能找到孩子的与众不同,看见同别的孩子相比,自己孩子的长处,这样父母才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把赞美留给自己家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赏识的眼光中成长。

践行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我们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需重点做以下三个方面:

1、相信孩子(重点是三个“相信”)

第一个相信: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愿意通过努力来绽放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第二个相信: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那一面,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第三个相信: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透过学习得到成长。

2、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

推荐一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是电影故事讲的是印度一个八岁男孩伊夏,他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学习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在这所学校,一位名叫尼克(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

他发现伊夏跟他小时候一样有着严重的读写障碍。他决定帮助这个孩子。尼克老师来到伊夏家里,他向伊夏父母详细解释了何为读写障碍,也了解到伊夏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最后的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伊夏全方位取得进步,并在之后的绘画比赛上,伊夏的作品成功入选画册并被作为画册封面,伊夏克服了心里的自卑和恐惧,成为和身边的孩子一样的人。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有与身俱来的天赋,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最天才的那一面,并引导孩子发现和肯定自己的天赋。一定不要埋没了孩子天才的那一面,并且一定不能以我们家长的眼光去审视,单方面要求希望孩子要达成什么样子?其实我们从内心真正接纳孩子,启发孩子最天才的那面,才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3、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在家庭教育中,鼓励孩子努力尝试各种小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比如孩子持续一个小时在读书,家长可以及时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做事情很专注;比如孩子和同学出去玩,买东西时货比三家选择买便宜的东西,回家后带了多少钱、使用了多少、剩下多少钱都在笔记本上做了登记,则可以及时表扬孩子,表扬他从小就有理财意识。

三、持续努力,实现逆转的路径

(一) 逆转的概念及逆转的可能性

“逆转”一词的解释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而《逆转》是《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一本书。 与他的经典著作《异类》关注成功人士的“隐性优势和非凡的机会”不同,他在新著《逆转》中,核心观点非常明确:“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有些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是劣势。掌握了“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历史书上的故事就可以被复制。”

格拉德威尔用崭新的眼光审视众多以弱胜强的故事,向弱势群体和不适应生活的人展示取胜的原因和方法,特别是在与强者的对决中。从而让我们重新思考:能力与弱点的真正内涵,启发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认识他人,从而以弱取胜,甚至超越强者。

书中列举了大量成功人士案例,但在我看来,作者更多是通过这些故事给予我们走出逆境的勇气和信心,而没有教我们怎样走出逆境的方法。

因此正如成绩位中游的孩子,目前想改变现状,首先需要孩子努力做到“理智和坚持”:理智,是为了在“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间做出选择;坚持是为了奔赴最终目的地,而格拉德威所讲的故事,就是坚持下去的信念。

(二) 培养孩子构建成长型思维模式

1、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摘获一丹教育研究奖。德韦克提出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

“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则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而且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比如:当遇到考试没考好时,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会想:“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也没办法。”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遇到同样的考砸的情况时,他们会想:“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说明我还有提升的空间,找到不会的知识点补充学习,下次一定能考好。”

最终,德韦克教授得出结论: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还将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

并且德韦克教授的研究结果证实,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

2.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德韦克教授给出很简单的方法:不困难,一些很小的干预,能产生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作用。比如,更加明智地表扬孩子,不要表扬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另外可以引导孩子将成长型思维的话语融入生活。比如当孩子在抱怨事情太难、自己能力不够、学不会搞不懂、想要放弃时,提醒他,换个思维模式,换个说法。

常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会持续影响到孩子的原有思维习惯,这就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三) 借鉴学霸的学习方法,总结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持续努力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有效执行

长计划,短安排。学习要有学习计划,有目的性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学霸一般都目标明确,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盲目跟风。并且学霸的日常学习,每天会依据学习事项的轻重缓急,提前制定好学习计划,除了学习,还科学安排一些体育活动等,以实现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自己定的计划一定要按时完成,另外也要充分的估计到自己的实际,不要订立超过自己能力的目标,这样不但完成不了任务,而且容易使人灰心,以至产生消极的情绪。

2、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霸并不一定比我们聪明,而是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当然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需要通过不断尝试与实验得来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学起来自然容易轻松。并且自己已经形成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完善。

3、 掌握学习的“预习、学习、复习、反复练习”四部曲

(1)提前预习,不预习课堂懂的在50%至60%左右,而预习后懂的则能在80%至90%左右。

(2)上课抓重点,听课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认真听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课后复习,有效复习的核心是做到四个字:想、查、看、写。

(4)反复练习。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霸虽然在人前风光,在人后必定下了苦工。学霸之所以能保持学习成绩优秀,在于其孜孜不倦的勤奋。有效的做题,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反复训练,才能做到不轻易丢分。

另外,学霸的勤奋练习,并不重视数量而特别重视效率,做完题之后一定要思考这道题考的是哪个或哪些知识点,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掌握了就没必要再做很多这种类型的题了,没掌握的话就再练一些直到自己以后一见到这一类型的题就能很快解决。

4、 除了复习,还要学会总结

我陪女儿听过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介绍自己在中学时学习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己学会总结,包括日总结、周总结、月总结。他在经验介绍的时候,说过辅导自己表妹学习数学的案例。他表妹的数学笔记记得非常好,但是考试成绩就是不好,他询问了表妹的学习方法后,指出了她学习的问题。

虽然她数学笔记记得很完整,但是没有通过课后的复习总结把老师教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而考试时,自然而然无法实现举一反三,题目一旦变化条件,题就解不出来了。因为知识没有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自然无法灵活运用。

因此学习一定要学会总结。并且,懂得总结的同时,还要不怕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之上。有失败就有经验,有经验就有总结,有总结就成就了自己。

5、学会“自学”

(1)培养求知欲,主动自学课本知识

学霸的学习喜欢自主超前学习,走在大多数同学前面,做什么事都先人一步,最后成绩也就高人一步。学霸们自学能力很强,除了课前会主动预习以外,一般在开学前都会提前把半个学期的知识提前预习完,这样也就比其他同学领先了半个学期,这也学霸们最常用的一种高效学习方法。

(2)独立思考、善于思考

独立思考能力很重要。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可见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人们掌握以往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掌握规律的必然途径。在学习上,思考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会思考性学习。

(3)遵循兴趣定律,喜欢自学

不是因为对一个问题感兴趣才去学习,而是在学习中越学越感兴趣。找到自学的乐趣,学习才更具有主动性,效果也更好。

总之,学习成绩处于中游的孩子的家长们,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坦然接受现状,和孩子一起分析情况,扬长避短。我们要践行赏识教育,引导孩子发现和正视自己的天赋,让孩子明白读书的意义,懂得持续的努力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并引导孩子构建成长型思维,学习学霸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有效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地努力。

即使孩子是平凡的普通人,即使持续的努力也许短期之内并没有发生逆转,我们暂时无法预知长期的持续努力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无论情况怎样,他(她)依然是我们眼里最爱的、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我是盛夏,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蝶变盛夏”,关注亲子关系,致力于女性自我成长,共同蜕变与闪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DHeI24BMH2_cNUgm1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