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在清朝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正是因为他上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包括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这才保了大清江山。
但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晚年却也在子嗣问题上糊涂了。正是因为他对于继承人的犹豫不断,以至九个儿子都拉帮结派想要争夺太子之位。
不过凡事都不是必然的,在康熙生下的皇子中也不全是野心家,比如第七子,爱新觉罗·胤祐。
爱新觉罗·胤祐,康熙第七个儿子,于公元1680年出生。根据清史稿记载,小时候的胤祐也是十分活泼好动的,但由于太贪玩,所以一次玩耍中出了意外跌伤了眼睛,从此导致视野不清,落下了残疾。
自从有了残疾后,胤祐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太爱跟人交流了。当自己的几个兄弟在费力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胤祐游山玩水,看淡了世俗间的所有事。
公元1698年,胤祐因其谨守本分得封贝勒。公元1709年,由于在交办康熙给予他的差事时尽忠职守,于是得以受封多罗淳郡王。
公元1723年,雍正登上帝位。为了打消新皇帝的猜忌心,胤祐主动提出解除自己的所有官职。雍正批复同意,对胤祐的这一知进退的举动大加赞赏。
8年后,胤祐在家中去世,享年50岁。对于这个一辈子谨守本分、严于律己的弟弟去世,雍正十分悲痛,他不仅在北京城中怀感胤祐。并且还从私库中取出了几万两银子将胤祐埋葬在了号称“灵秀之气博厚且大,遂流布旁衍”的河北保定市北福地村东南,并在其墓中放入了大量珍贵陪葬品。
胤祐的陵墓面积达到了一百多亩,在当时,这个规制是绝对违规了的。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雍正对这个弟弟的欣赏之意。
不过没有朝代能够永恒持续下去,1912年,清朝灭亡后,此地的守陵人便逃难到了南方。大约是在民国时期,1933年左右。附近村民发现胤祐墓地被盗墓贼掘开,其中陪葬品大多被盗。
在此后的数十年战乱中,胤祐墓地被反复盗挖,甚至连陵墓表面建筑都被周边的百姓拆走盖房子。
等到新中国建立后,此地早已沦为周边居民的垃圾场。
现如今, 此地仍然是充当着垃圾场一样的角色。河北省考古专家只来过一次便放弃了此地,原因很简单,这墓地都破成这样了,里面肯定都被搜刮干净了,所以无考古挖掘之必要。倘若强行挖掘,就是徒耗人力罢了。
可怜胤祐生前极尽风光,死后却只能与垃圾作伴,世事无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