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两大陨石坑
陨石坑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
01
中国境内第一个被证实的陨石撞击坑——岫岩坑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古龙村。陨石坑处于低山丘陵当中,邻近哨子河畔。从太空视角俯瞰整个坑形态呈碗状,撞击坑直径1800米,坑深约为150米。
现有一个村民组64户274人在此居住,在2009年成功验证“岫岩坑”确为陨石撞击所成,“岫岩坑”随即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被证实的陨石撞击坑。
研究结果显示,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
陨石撞击坑形成后,坑内积水形成了小湖泊,
并沉积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积物。大约在3.9万年前,地势较低的“岫岩坑”东部形成了缺口,积水流出并侵蚀山体,最后湖泊消失,演变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02
2019年在黑龙江省发现的形状罕见的陨石坑——依兰陨石坑,这是继岫岩陨石坑之后,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二个陨石坑。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境内,形态特征奇特是一座月牙形环形山,直径1850米,平均深度为150米。
陨石坑南部约弧长达2公里的坑缘明显缺失,而弧长约3.8公里的坑缘其余部分保存良好。该陨石坑形成的星球撞击事件发生在约4.9万年前,依兰星球碰撞事件是地球近十万年来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撞击事件。
集中供冷
今年夏天,多地高温持续,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入伏后,广州高温预警持续,正值暑期客流高峰的广州图书馆,每天要接待几万名读者。为了保持凉爽,这里的一百多个出风口从9时到21时持续运转,这样大量持续的供冷,并不是由一台台空调,而是由冷冻水管来完成。
从冷站过来的两条供给的冷水管,进来的温度恒定在2℃左右,出水的温度大概在7℃,整体温差在4℃以上。买冷水费用比自建冷源要低很多,同时会节省大量用电。
一进一出两条水管,配合水泵就可以完成供冷,这些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冷水,来自距离图书馆不到一公里的冷站。
系统里的蓄冰池在夜间低谷电价的时候,蓄出来一定量的冰。白天用冷的时间,高温水进来以后,把冰融掉,水温降下去,再通过二次泵送到用户侧,去冷却用户的空调系统。“集中供冷”的运作机制类似于一个“水”做的“中央空调”,通过管道输送冷气,让室内温度恒定在26℃左右。
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高效节能、错峰降容等特点,比较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未来能否推广到居民用户,有赖于技术带来的成本持续降低。
试题展示
集中供冷是通过建立供冷站点和配送管线,将冷水或冷风传送到建筑物的系统工程。下图为我国某地集中供冷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应用场景中,对集中供冷设备使用率最低的是( )
A.医院
B.政府办公楼
C.学校
D.商场
2.与传统空调制冷相比,集中供冷最突出的优势是( )
A.减少能源消耗
B.室温可控性强
C.节省运营成本
D.维修方便
3.目前,集中供冷难大面积普及,其原因有( )
技术不成熟 前期投资大 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 需要一定的使用规模 高温天气持续时间短
A.
B.
C.
D.
【答案】1.C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