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风花雪月”——雷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也是一部记录古人生活与情感的百科全书,里面有一些内容反映了天象、地貌等,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也是人们在观察天气现象的过程中、在时时感受四季交替和万物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性规律,并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雷暴——危险的天气
《国风·召南·殷其雷》中说“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意思是说,雷声隆隆,在南山阳坡响起。气象上,雷暴被列为危险天气之一。
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例如雨或冰雹。雷暴可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常见的例子是夏季午后,在北半球的南山阳坡因日照强烈,岩体表面迅速增温,大气变得不稳定,大气急剧上升。极端条件下可能在冬季随暴风雪发生,被称为雷雪。
雷暴的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小时,其生命周期包括积云阶段、成熟阶段和消散阶段。成熟的雷暴表现为高度发展的积雨云,其对流中心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四周则为下沉运动,可形成下击暴流和飑锋。
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
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提到雷暴,或许会首先想到它带给人类的灾害。雷暴造成的后果,包括并不仅限于建筑、交通运输、经济作物、森林大火等,还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
当雷暴真的来临,每个人都应该到达安全的区域,进行暂时的躲避,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雷暴的孕育之下,云、电、雨在空中交织纠缠,难解难分。这一壮观凌厉的景象,对大气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近十年我国暴雨变多变强了?
近年来,极端暴雨频发,不仅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华南地区——暴雨最爱光顾的区域
我国通常将24小时总雨量达到50毫米的降雨定义为“暴雨”。
如果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100毫米,那便达到了“大暴雨”等级;如果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50毫米,就达到了“特大暴雨”等级。
在我国,暴雨多出现在4月至9月,但不同地区的暴雨多发阶段不同。譬如北方地区雨季短,暴雨多出现在7、8月份,其他月份暴雨很少;而南方地区雨季时间长,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5到8月均为暴雨多发阶段,各月暴雨日数相差不大。
其中,华南地区为近年来我国暴雨发生次数最多的区域,华东地区次之。暴雨发生次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近年来,我国暴雨变多了吗?
2012年至2022年间,我国共发生暴雨天气过程472次,年均发生次数约为42.9次。
2012年至2022年,我国暴雨发生次数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增加,甚至还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暴雨变强了吗?
每次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暴雨的强度。
2012年至2022年,我国暴雨站日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意味着,2012年到2022年,我国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有增加(扩大)的趋势。
我国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总体有缓慢增加(扩大)的趋势。
可以看到,2012年到2022年我国日降水量最大值存在波动,总体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暴雨带来的风险在逐步降低。因为暴雨发生在人口密集、地表环境复杂的超大城市,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伴随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极端暴雨可能产生风险连锁效应,带来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升城市韧性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在暴雨来临时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