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小留中学

2019-08-02   扶风同城

扶风县小留中学

文/费永安

每到五月份洋槐花盛开,微风中飘散着淡淡的洋槐花香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我的母校——扶风县小留中学。

洋槐属豆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原生于北美洲,现被广泛引种到亚洲、欧洲等地。刺槐树皮厚,暗色,纹裂多;树叶根部有一对1 - 2mm长的刺;花为白色,有香味,穗状花序;果实为荚果,每个果荚中有4 - 10粒种子。刺槐木材坚硬,耐腐蚀,燃烧缓慢,热值高。刺槐花可食用。刺槐花产的蜂蜜很甜,蜂蜜产量也高。栽培变种红花刺槐、金叶刺槐等像一片片粉白色的轻云飘浮在万绿丛中……我的母校小留中学,就长满了洋槐树。

小留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充满浓郁的乡野气息。学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坐落在一望无垠的庄稼地中。学校的大门朝南,门前是一条窄窄的乡间土路,土路上留有深深的车辙,路边长满车前草、蒲公英,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土路在庄稼地中伸延,向西通向新修不久扶风新区;向东不到二里,连接着朝南的乡村大道,这条大道直通六里外的县城。再往东不远,就是赵家窑了。那时,有茂密的树林、萋萋的芳草,林间时有野兔奔跑,飞鸟鸣叫。每到春秋时节,大雁南来北往,在河滩上起落盘旋,偶尔,会有猎枪的轰鸣打破河滩的寂静……学校老师住在一个古戏楼上,地势比较高,前院围着低矮的青砖墙,砖墙外,高高低低地长满了绿树——高的是杨树,后院则没有围墙,四周是高大的白杨树——那里是操场和学校的试验田。

我的记忆中,学校是没有大门的,大门处只有两个砖垛。一个砖垛上挂着个牌子:小留中学。校园中间是一条甬路,甬路两旁坐落着三四排青砖蓝瓦的平房,那是老师的宿舍、教工食堂和教室。顺着甬路向里走,就来到了后院。后院的中间是一条甬路,路两旁是密不透风的青翠的柏树墙和洋槐花树,甬路的西边是一个大操场,东边则是学农试验田。前后院之间没有门,也是用两堵砖垛墙隔开的。校园里的树很多,有杨树、柳树、杜梨树、松柏树,但是最多的还是榕花树。每到夏季,榕花盛开,芳香四溢,满校园都是榕花的清香。飘落的榕花会随着清风飘进窗来,飘落到课桌上,飘落到女生的发鬓间……校园的四周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种着棉花、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红薯,夏秋季节,碧波万顷,绿浪滚滚,整个校园就像大海上的绿岛。学校四周方圆二三里地,散落着赵家、费家、信邑、案板、等村落。学校的学生就是这些村子里的农家孩子。学校的条件很简陋,没有教师办公室,老师都是在自己的宿舍里备课、批改作业;没有大礼堂,全校大会都是在室外开。学校里也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校门外西边的一口水井里去打,我记得我还给学校的食堂用水车推过水。没有暖气,每到寒冬,各班的值日生都要起早到校生炉子。然后再来上课。尽管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是,小留中学六年的生活却给我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扶风县小留中学是我们可爱的母校,成立于1949年,扶风县小留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是一所桃李满天下的学校,也是西府教育战线上一棵灿烂的明珠。半个世纪前,我们曾在母校度过了六年青春年华,是母校为我们奠定了学业深造的基础,是母校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人生的哲理。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关锁国、百废待兴的东方大国,变成了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举世瞩目的世界强国。我们的母校小留中学也由一个教学设施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环境艰苦的普通中学变成了一所教学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美的省级重点中学。星移斗转,时光流逝,半个世纪在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但可爱的母校和尊敬的老师对我们的培育之恩,却使我们终生难忘。当年的校容、校貌,校长、老师慈祥的面容、同学间真诚相待、勤奋学习和开展各项勤工俭学及社‘会活动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

尊师重教,教书育人。可爱的母校虽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到五十年代,已度过了近十个春秋,校舍的建设,师资的配备,教育及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与外地、本地同类学校相比,各方面都有不少差距。就师资而言,中师、大学专科毕业的居多,大学本科毕业的甚少,但母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发扬自身的光荣传统。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而学生则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老师边学习边提高边教授,呕心沥血、倾心尽力,学生学习专心致志,认真刻苦。老师一心一意为国家培育人才,辛勤耕耘,学生为自己成才,求知若渴。有的老师虽仅有中专文凭,仍勇挑重担,,而且有不少人考入了中央,省属重点大学。历届同学中有不少人成了国家某一方面的专家,有不少人在党政机关担当了重要职务,也有不少人成为名医名教。母校不愧为桃李满天下、人材辈出,为国家培育英才,做出了枳极的贡献。引导人吃大苦,教育人立大志。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传家宝。正如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古往今来概无例外。不吃苦的人不会成才,不吃苦的人得不到真知灼见,不吃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工农感情。母校小留之所以一直把学校办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办校育人中一贯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记得当年,条件本来非常艰苦,我们住的是土坑,吃的是小米和菜稀饭,点的是煤油灯,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鞋袜有时吃不饱饭,有的同学就挖菜根煮着充饥,但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意志是坚定的。在学习之余,常常开展各项勤工俭学和社会活动,如背砖建校,大炼钢铁,下农村割沙蒿,帮助生产队收秋,天不亮挖厕积肥,捉麻雀,除“四害”,春秋两季栽树数天等等。且不说这些活动是否必要,是否正确,但在客观上却培育了广大师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今日的小留中学与当年的小留小中学已不能同日而语,但条件再好,环境再优美,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人无老少,一旦怕吃苦,贪图享受就是人生悦化变质的开始。

几十年来,小留母校的校友,有的从政,有的从事科技工作,有的从事医教等,都保持了母校培育的好思想,好作风,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人生道路上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严肃活泼的校风,团结和谐的环境。校风是广大师生工作、学习、行为作风的具体表现,政治、自然环境对人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影响。母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纪律、有道德的合格人才与好的校风和环境是分不开的。母校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广大师生都能自觉遵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比赛。当时并不实行封闭式的教学,但同学们除星期日上街外,一般不外出,校园经常保持团结、紧长、严肃、活泼的气氛。校长、老师、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在班会或党、团生活会上,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当面提出。校长、老师、同学是纯朴的、诚挚的、积极上进的,相互之间是团结的、和谐的、尊重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校风环境下学习、生活了六年,这六年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六年,也是影响我们一生的六年。

青春年少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包裹,小时候藏进什么,长大就能摸到什么。如果说,母校让32年前的我摸到了知识,摸到了理想。那么,30年后的今天,在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染上了浓郁的人文气息的时代,母校除了让学生摸到知识,更使其摸到了欢乐,摸到了美德,摸到了一颗感悟自然,憧憬未来的心和一份面对未来的勇气!32年后的今天,母校又教我看到了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可以没有历史丰碑般伟大,但应该有智者般探究世界的悟性并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创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