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就有1个是脑卒中(即脑中风)患者,而我国更是脑卒中的大国。
脑卒中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颈动脉斑块的破裂。
一份调查显示,我们国家40岁以上的人动脉斑块检出率是40%,60岁以上的人动脉斑块检出率是90%。
当然,血管中的斑块有稳定的也有不稳定的。
不稳定性斑块因为纤维帽比较薄,很容易因为轻微的外力发生破裂,破裂以后里面的粥样物质和斑块碎片会随着血液的流动,造成血栓或其他部位的堵塞;
而稳定性斑块因为纤维帽厚脂质沉积少,不太容易发生破裂,但这也不是说稳定性斑块就不会破裂,只是破裂的几率要小的多。
但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不听从医嘱,稳定性斑块也会向不稳定性斑块演化。
如果颈动脉的斑块发生破裂,同样释放的都是数量更多、体积更小的栓子,它不仅堵不住动脉环这样的大血管,反而会经过动脉环直达脑部深处,从而引发脑卒中。
脑卒中不仅非常凶险、高发,而且容易突发,令人猝不及防,且不管你年龄多大,都有可能发生。
脑卒中主要包括脑缺血、脑溢血两大类。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高复发率是它的特点,一旦发生,不仅对本人身体产生致残致死的恶果,也必然拖累整个家庭,所谓“一人中风全家瘫痪”。
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脑中风的知识,应该是每个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至少每个有脑中风高危风险的人必须要懂。
当然,预防脑中风是有成本的,每个人的精力、关注点都是有限的,有成本就有效率问题,那么,怎样提升预防脑中风的效率?
BTV养生堂头条专栏特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赵志青教授,带你了解颈动脉斑块,以及如何防治脑中风。
想预防脑中风?颈动脉得通畅!
脑中风是一种可能瞬间就会让人失去尊严的疾病,伴有“嘴眼歪斜、智力低下、瘫痪在床”等情况的出现,更坏的后果是“死亡”。极少且非常幸运的人也许还可以正常生活,但更多不幸的人会深受其害。
如果你恰好是高危人群,或者已经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黑蒙、一侧肢体的无力、语言含糊、流口水、突然摔倒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正规检查。
检查时不仅要评估局部的血流速度、狭窄的程度、斑块的性质,还要关注斑块表面是否光滑、光整,尽量减少检查误差,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斑块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一定要经常性地随访、复查,防止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或者防止不稳定性的斑块向稳定性的斑块转化。
从源头上了解到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和症状,以及颈动脉斑块会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才能更好的帮助你加深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造成严重后果的认知,让你从颈动脉狭窄的角度,对中风有一个新的了解。
辨证施治,你就知道,如何让这件“倒霉事”别落在自己身上。
颈动脉狭窄怎么办?脑中风可防可控!
颈动脉狭窄怎么办?何时用药,用什么药?哪些情况需要手术治疗,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更合适?你肯定有类似这样的困惑。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往往和很多因素有关,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关注是否有症状出现,斑块是否稳定以及全身情况如何等。
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用对药很关键,每种药的作用和副作用都不相同,需要根据病情来选择药物。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是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需要持续服用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
如果采用手术方法干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颈动脉斑块位置,还有预后情况、患者经济情况等都会影响手术方法的选择。
还有,术后用药也要引起重视,因为这部分人再狭窄的机会也会比较多,所以要通过药物治疗来预防血栓的形成、抑制内皮细胞过度增生。
你不仅可以把这些解决方案运用到你的生活或者工作中,也可以告诉身边需要的人。在这里,我还会分析那些重要却又容易忽视的问题,帮助你降低罹患中风的机率。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外,还能从哪些方面来预防脑卒中?
首先,无论是病人自己,还是家属,都要与医生建立长期联系,以便控制病情的发展;
其次,预防一定要及时,特别是已经得了“小中风”的病人,切不可一再错过治疗时机,贻误病情;
然后,生活习惯方面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饮食要合理、清淡,尽量少吃或不吃刺激性的食物。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以柔和、缓和为主的运动,不要过量,因为过量的运动可能会伤及其它身体器官。除此之外,就是绝对的戒烟,尽量少喝酒。
从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到医学干预手段的正确运用,当你有了一个更通畅的颈动脉时,你发生脑中风的危险会更低,更能感受到身体健康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
平时,我们需要积极管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果预防得当,80%的脑卒中是可以避免的。
BTV养生堂专栏联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赵志青教授,共同打造《颈动脉有斑块,怎么做?》指导课,这门课共8讲,每讲10分钟,教你一套最安全、最有效、最低伤害的疏通颈动脉方法,帮你有效防治脑中风。
马上点击下面专栏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