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就不是谁的错,而是成长的过程!
对学龄前的宝宝来说,摔跟头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儿。
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孩子行走不是为了行走,而是受好奇心的驱使。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喜欢独立去探索世界。
摔跤,是学龄前孩子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的重要部分。
它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学会评估环境中的风险,量力而为,也让孩子有机会应对疼痛引发的恐惧等情绪,发展复原力。
1、过度紧张,马上扶起
宝宝你没事吧!哎呀,怎么这么不小心!
孩子生活经验不足,摔倒后不能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通常有1、2秒钟的空白时间,在等家长的反应。
如果家长立马惊呼、扶起,宝宝就会认为:看来我真的摔得很严重!好可怕!于是,开启了大哭模式。
2、自责或者责怪其他物品
宝宝不哭不哭,来我们“打地”,都怪它!
老一辈家长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摔倒了,将责任转移到物品身上。这种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坏且深远。
这样的话听多了,孩子就会觉得:别人应该为我的摔倒负责,正常情况下我是不应该摔倒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认识不到自己不足的人。
长大之后会出现不服管教,认识不到自己错误同时不断犯错的恶习。
3、态度强硬,坚决不扶
坚强点儿,自己起来!
当孩子摔倒时,这类家长不会去询问,或者扶孩子起来,甚至不允许其他人扶孩子起来。
而是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这类家长的本意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但往往适得其反。
让孩子觉得:我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不会帮我。
这一类家长引导出来的孩子往往比较冷漠,因对外界和家长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但如果长期没有效果,那么他就会放弃,形成过度好强、冷漠的性格——拒绝别人帮助,也不主动帮助别人,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挫折。
这样看下来,似乎扶也不对,不扶也不对。宝宝摔倒后,到底该怎么做呢?
1、把担心藏起来
比如轻快地问一句:“你还好吗?”类似的话是要表明两个态度:
摔跤很正常,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或责备;
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顾,我都在这里。
在孩子向你寻求帮助之前,不主动去帮孩子,但在孩子说我需要你的时候,也不拒绝,就是培养独立性的正确做法。
听到这话,如果没有摔疼,宝宝就拍拍屁股去玩啦。
2、理解宝宝的情绪,和对立物握手
有的孩子发脾气: “打地!打!”父母要理解他们是在表达情绪,应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如:“宝宝吓了一跳。妈妈知道你吓了一跳,没关系,妈妈在呢。”
然后告诉孩子:与其把自己摔倒怪在其他因素身上,把委屈转化成愤怒。不如“握手言和”,“刚刚地也很疼,我们一起帮它揉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乐观和勇敢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的挫折。
3、事故回放,吸取教训
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可以把他摔倒的过程变成故事,用幽默的方式演出来。如模仿他的声音:
“刚才我手里拿了大盒子,心里只想着快点把积木拿来和妈妈一起玩,谁想没看到地上的火车,啪嚓,拌倒了!”
孩子看到妈妈摔倒,哈哈一笑,不仅情绪完全排解了,还学到摔倒的真正原因。
然后妈妈再演一次如何清走地上障碍,顺利通过,孩子就知道下次怎么做就不会摔跤啦。
总之,面对摔跤这件“小事儿”,孩子需要的不是替罪羊,而是学会怎么做更安全。
孩子摔倒后父母的态度,看似是个生活的小问题,但是却关系日后好习惯养成的大问题。
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面对挫折,不能把错误怪到别的事物之上。
研究显示:孩子摔跤时,爸爸妈妈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运动、情绪管理、风险评估等能力,也能帮助孩子养成勇敢、独立的性格。
点个【赞】让更多宝贝可以在摔跤后勇敢站起来,继续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