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家乡大同古城城内有一街道名曰“都司街”,那是因为明代的山西行都司衙门建在这条街道上而得名,延续几百年而名不改。山西行都司是省一级军事机构名称,和现在的省军区司令部大约相当,不同之处则是山西行都司统辖的都是野战部队,而现在的省军区则不统辖。
从洪武初年开始,朱元璋就着力经营北方,派重臣加以镇守,以致“重兵之镇,惟在北边”。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朱元璋陆续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十一年(1378)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列在各个军事重地。朱元璋沿长城内外,择其险要地区陆续分封了九个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在长城沿线形成一道严密的军事边墙。而在各王的辖区,即成为明军的重要军事基地。到了弘治年间,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逐渐形成了九个军事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也就是九个军区,统兵打仗,史称“九边”。大同在这九镇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他是“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明中央还在每镇设巡抚都御史一人,总兵官一人,根据需要下设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分守辖区诸要地。除此之外,从洪武起,明朝还在边地设置都司和行都司,如万全都司、辽东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大同)等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下设卫所。这些都司和行都司与内地其他都司不同,它们除了具有军事性质外,还兼理民政,负责屯田、征收赋税等事宜,以加强对边地的管辖。总之,永乐迁都后,“明朝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重要军防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形成北部的严密防线”。
明朝的军事机构几经调整、变革才固定下来。洪武十三年(1380),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掌管一省的军政,率其卫所隶于五军都督府。卫所军是明朝的常备军,按卫、所两级进行编制。明朝建立后,在军事上重要的地区设卫,次要的设所。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和现在的一个旅大致相当),长官为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为一千一百二十人(和现在的一个团相差不多),长官为千户,管辖十个百所。每个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和现在的一个连相当),长官为百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七,卫三百二十九。永乐以后,卫所之数屡有增改。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军籍和民籍的区分是极为严格的。军籍属于都督府,民籍属于户部。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洪武二十一年(1388),为了使卫所军有稳定的数额,开始编造军籍档案,每十年编订一次,以防军民户籍的紊乱,军籍世袭,民户一人为兵,他的全家及后代就是永远为军籍,而且永远不能脱籍。卫所军士的操练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一遇有警,则拨给兵部派遗的总兵官统领。
明初,大同镇的山西行都司管辖的二十六个卫,即二十六个旅,成为当时全国各都司、行都司中辖卫数目最多的一个。其管辖范围,东至今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保德,北临丰州滩即今呼和浩特地区,南抵雁门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亦属北部九边之首。为了便于指挥,明中央在宣德五年(1430)六月,设置万全都司,把属于大同管辖的驻扎在今张家口地区的六个卫,分离出去大同东部与万全都司的交接点为今天的天镇县的李信屯。经过调整后,大同的行都司指挥的兵力可达九万左右。
山西行都司管辖的卫有:朔州卫、安东中屯卫、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中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镇虏卫、定边卫、阳和卫、天城卫、云川卫、玉林卫、高山卫、宣德卫、威远卫等。随着大批卫所的增设,一个大规模的筑城活动亦随之展开。从洪武二十七年(1394)开始,明政府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先后在大同周围地区修筑了天城、阳和、高山、镇虏、云川、玉林、镇朔、定边、东胜等一批卫城。这些卫城,有的是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也有的是重新选址兴修的。
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