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人物:一代帝师王家屏,为何要坚持告老还乡呢?

2019-10-27   龙山大先生

王家屏剧照

王家屏生于1535年—卒于1603年,字忠佰,谥号文端,今雁门关外山阴县河阳堡人。明穆宗(朱载垢)隆庆二年即公元1588年,他考中进士,被为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他当史官后遇到这样一件事:权臣高拱的哥哥高捷当操江都御史时,贪污行贿,民愤很大。如果把这件事如实地记载到《实录》里肯定会得罪一些显贵,因此,有人劝王家屏,不要直书其事,以免惹出麻烦。但秉性耿直的王家屏却毫不隐讳地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这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在当时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王家屏雕像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王家屏担任修选,充日讲官,后升为侍讲学士。因为他为人正直,行止端庄,被称为端士。当时,宰臣张居正卧病不起,朝中一些大臣都去看望,有的祈祷祝愿,奉迎至极,唯独王家屏没有前去探望。这件事也看出王家屏不趋炎附势、阿谀奉迎的清廉品质。

王家屏故里

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一个月后,合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王阁老之名由此而得。二年后即1586年,辅佐朝政,官位显赫。在明代,象王家屏这样一个史官被很快提拔重用,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但王家屏并不因此矜持自量,而时时为朝政策直言进谏。当时,深居简出,朱翊钧成天沉于于酒色之中,恣意妄为,不理国事。面对这样一个昏君,王家屏“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一心想重振朝纲,以维护封建统治。

《复宿山房文集》

但朱翊钧听不进他的忠言劝告,一意孤生了引退的念头。他为了明哲保身,以身体有病为理由,几次给皇帝上书,要求辞官回乡。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农历三月,王家屏再次要求辞职,皇帝见无可挽留,只好答应他告老回乡,从此,王家屏离开仕宦,过了十余年闲居生活。晚年他花了大量时间,收录整理自己写过的文稿,起名为《复宿山房文集》,后经出版印刷,一直流传至今。

复宿山即佛宿山,在山阴县西,俗名草垛山,据传,因文殊菩萨曾留宿于此,故名佛宿山。王家屏把文集起名为《复宿山房文集》,而不叫佛宿山,究竟有何用意,不得而知。后人为文集作序时说:“公更名山房复宿而集系之,自有取义在,亦文端(王家屏谥号)之一端也”。王家屏死后,他的儿子收录其书,由其门人整理刻印,共四十卷,但《明史·艺文志》著录仅二十卷《续文献通考》则作十四卷,皆不称《复宿山房文集》,只有黄顷稷《千顷堂书目》记有《复宿山房文集》四十卷,这说明文集的收集整理不是一次定成的,有许多文稿是经过后人收录逐渐补充完善的。

佛宿山

《复宿山房文集》分诗赋、册文、奏流、讲章、议论、策对、传记、碑文、墓表,祭文、启书等。仅诗歌部分,就收录了王家屏各种体例的诗歌共约一百三十多首,其中许多诗篇,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衷。这部文集体例多变,内容丰富,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而且文字流畅,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后人在序言中评论说:“自纶扉之章,石室之编,燕游之咏,旃厦之讲论,枢廷之奏对,烂然具列,大都发自忠赤,而出之和平”,“谈公之文,得心应手,……”“无论大著作出人意表,即谈谑巧捷四座尽倾”。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文如其人,在隆庆万历年间也可称文坛巨擘。

雁门关外.山阴

张梦章(文博硕士)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